“每天都在收菜的哈~”
“一天10噸完全不夠賣。”李才在陳家誌身旁停下自行車,“每天還沒到晚上,就賣完了。”薛軍也跟著說:“對頭,可以多收點,至少也得弄個20噸吧。”
陳家誌單手夾著煙,打量著菜田,遮陽網已全部揭開,菜場又綠了。
“你們呀,太急了。”
“我們是怕價格又跌下去了。”
陳家誌沉吟道:“再等兩天,李才也去周邊看過,好多菜場和農民新播種的才出苗幾天,我們時間還很足。”
李才和薛軍兩人看著地的菜,心中實在饞得緊。
不過也知道沒門了,除了陳家誌反對,下麵的小組長更是對他倆嚴防死守。
往往種菜的人比賣菜的人會更在乎產量,也更能體會耕種不易。
這時候割菜,就是在糟蹋菜。
陳家誌也騎著車轉了一圈。
天氣晴了,菜場的菜長勢很好,有兩批菜的個頭就像菜場騎車的眾多少年,再長一頭就成年了。這節奏來得真快。
夕陽西下,到了下班時間,菜工們陸續回家,陳家誌把管理人員聚在一起開會,菜場成立了兩個新的部門。
一是種苗部,將在新租的地上投資10畝鋼架育苗大棚;
二是科研部,劃出一塊地建立育種科研園,同時會招進行機具改進、肥料配比等研究。
種苗部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不過科研卻有些波折。
易定幹疑惑道:“陳總,菜場沒人懂科研,這科研部要怎弄?”
“招人,招聘懂行的人來專門做這事。”陳家限製吩咐道:“童剛,這事交給你,最好能招一兩個高學曆人才或者專家進來。
現在社會上不流傳一句話嗎,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隻要待遇給的高,應該會有人願意來。”童剛應下。
陳家誌又說:“除了專門的科研人員,其餘的管理人員或者菜工也可以參與改進和創新,如果行之有效,菜場也會給出獎勵。
比如菜心播種機,就還有很大改進空間。
還有空心菜,能不能也研發設計出小巧的播種工具?
再有開溝,就沒人想過在微耕機上加一塊可以開溝的工具?
像這種能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還有很多,也許某一天誰靈機一動就搞出個小發明也說不定。”眾人開始還有些不以為意,但陳家誌舉了幾個例子後,便又感覺可以試試。
敖德海問道:“陳總,我想試試焊接一個開溝機,這材料方麵,菜場給報銷嗎?”
“報!”
陳家誌很樂意看到敖德海出頭,新地可是水稻田,開溝是大活。
“另外,如果要弄開溝機,黃川可以去聯係一下修理廠或者農機廠,一起來研發,菜場就是最好的實驗場地。”
“好,我試試。”
易定幹又問道:“誰來負責種苗部和科研部呢?”
陳家誌早有預案,說:“種苗部暫時還是由你負責,我對育種還挺有興趣,科研就交給我吧。”隨後又定下地塊位置、資金預算等,會議才結束。
陳家誌約著眾人一起吃飯。
期間易定幹還組織了日常管理的總結,以及部分技術上的討論。
這都快形成傳統了。
長期的堅持下來,每個人都能說上幾句,多數時候都千篇一律,但偶爾的新發現新體會在交流後,都能體現出價值。
飯後,李才便先跟車去了檔口賣菜,薛軍則留在家,與陳家誌、易定幹、陳少昌組成了牌局。玩了會兒,又睡到淩晨三四點,在五點過時到了市場。
檔口的菜早賣完了。
陳家誌先來到了靠譜鮮生新的兩層辦公小樓,招牌也已掛上。
麵積更大,功能更全,集分揀、辦公、住宿、倉庫一體。
人員配備也更齊全,除了分揀、配送,采購、行政和財務也都陸續在上人。
靠譜鮮生的兩大主營業務,檔口代銷和配送在6月也都取得了不錯成績。
除了檔口代銷的42.6萬元,配送業務的營業額達到了80多萬元,毛利潤比較低,不到10%。主要是月末漲價厲害,而終端的漲價沒跟上,壓縮了利潤。
但當下價格提了上來,隨著采購成本下降,7月的利潤率應該會有所上漲。
分揀中心在一樓,此時也燈火通明的忙著,配送人員進進出出。
陳家誌在辦公室坐了一會兒,沒等到陳正旭,便又和薛軍去了市場。
市場依舊車進車出,時刻都有交易發生,成交的價格普遍不低。
除了本地的瓜豆類蔬菜,也有很多外地來的蔬菜,大部分是通過鐵路運輸而來,還有部分則是公路。每一車的利潤都不會低。
“陳總,我們也該出省去找貨源了吧?”
“嗯,公司也招了兩個采購了,後續可以把人外派出去,去產區組織貨源。”
陳家誌也注意到批發市場的貨源五花八門,除了西北菜較少外,其餘各個地方都有。
他還注意到了好幾輛從雲南過來的貨車,車上拉著白菜、花菜、土豆等各種蔬菜。
葉菜類倒是很少。
但陳家誌也把在雲南投資菜場納入了備選,至少得把其納入貨源地。
天亮後,江南市場的交易熱度不減。
陳家誌走在市場,突發奇想,“如果我們隻白天做生意怎樣?”
薛軍遲疑道:“蔬菜批發一般都是淩晨吧,白天畢竟還是少數。”
陳家誌沉吟道:“那可能是因為保鮮措施不完善,算了,暫時還是主打晚上吧。”
除了冷藏保鮮,他還想到了客戶群體的買菜習慣。
目前63號檔大概有兩三百個客戶,除了少部分酒樓酒店采購,大部分還是二級批發商。
因為冷藏保鮮原因,二級批發商習慣晚上12點前進貨,采購則喜歡後半夜買貨。
63號檔白天賣菜也行,但違背了大多數人的習慣。
旺市時還行,爛市時就是頭鐵了。
摸了下市場情況後,陳家誌回了辦公室,查看起了檔口的客戶群。
每天檔口都會手寫單據,然後辦公室在電腦上整理打印成冊。
累計有297人在63號檔買過菜,但大部分一個月也隻買過一兩次,可以忽略不計。
還有部分是月末新來的,這部分比例也不小。
真正長期客戶在100個以內,平均日采購量大約500~600斤。
也就是說排除上月末行情大漲因素,63號檔的正常日銷量在25~30噸。
還算可以。
不過陳家誌看著客戶欄後麵的備注,總感覺忽略了什。
工廠和單位食堂、酒樓酒店、二批……
對了,超市!
陳家誌猛然想起超市也是未來的一大客戶群體,但目前賣生鮮的超市還很少。
永輝是哪一年成立的?
沃爾瑪、家樂福等等都是外資的,在國內開店沒有?
陳家誌迫切想查詢這些信息,在電腦上搗鼓了一陣,好像完全沒用啊!
不是說電腦查信息很厲害嗎?
怎什也查不了!
但他知道國內目前超市已經不少了,生鮮肯定是超市未來的重點品類。
也許超市也可以做些文章。
在電商崛起之前,超市一直是批發市場的大客戶群體之一。
陳家誌讓行政部門收集有關的信息,自己也找來幾份報紙看。
“小叔,來了多久了?”
不知何時,陳正旭回來了,給自己倒了一大杯水喝。
“坐了一會兒。”陳家誌放下報紙,“送完貨了?”
“還沒呢。”陳正旭說道:“小熊還帶著人在送,他駕照也拿了。”
“挺快的嘛,我記得還沒多久。”陳家誌訝異。
陳正旭坐了下來,“除了在駕校學,我還天天帶他練呢,會開車了後,就花錢買了證,小熊和王蘭在這方麵還是有魄力。”
“嗯~”
陳家誌沉吟了下,問起了超市的事情。
陳正旭長期在街麵上跑,對這些事很關注。
目前可以確定,花城已經有了超市,但沒有類似家樂福的大賣場。
賣生鮮的店鋪也沒有。
雖說他重生前超市的生意都快被電商搶走了,家樂福好像也快倒閉了。
但未來十幾二十年,超市的生意都很紅火。
再說了,他隻是想把菜賣給超市。
如今花城還沒有超市大賣場,但也應當快了,他讓陳正旭時刻注意這方麵的信息,往這方麵開拓客戶。隨即,兩人又聊了下買房和建冷庫。
讓陳家誌意外的事,這大半年,花城的房價居然在下跌。
“買房先緩一緩,先解決冷庫的事,最好能買塊地建冷庫。”
陳正旭訝然道:“買地得要不少錢吧,公司現在賬上總共才三十多萬元。”
陳家誌笑道:“江心菜場有,可以拆借給靠譜鮮生,總之你先試著接觸,實在不行就長租地建冷庫。”“上次拆借的72萬買樓錢都還沒有還,這又來呀!”
陳正旭頗有點視負債如洪水猛獸的感覺。
陳家誌翹著二郎腿,說:“債多不壓身,負債越多,本事也就越大。”
陳正旭頻頻搖頭:“哪有這種說法,欠錢的滋味可不好受。”
陳家誌一樂,那你是不知道搞房地產的負債能有多高,兩萬億了解一下。
雖然他也一向很保守,但這是兩家公司內部拆借啊,格局打開,內債不是債。
用了兩天空閑時間,陳家誌相繼給菜場和靠譜鮮生都敲定了新任務。
緊接著菜場又重新開始大量出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