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些評論,我發現還是之前我說的問題,非黑即白。
之前有單章就提到了,二極管思維的人太多,非黑即白,在他們眼沒有灰色地帶存在。
居然有人說我要搞製度變革、搞工業革命、商業革命。
哪點看出來的?
假設傳統小農經濟是0%,工業革命時100%,一看要搞點科學啟蒙,他們的思維馬上就從0%跳到100%.
這是什思考模式?
我在逼乎上看評論也是,各種極端,極少有看到中間態的人。
有沒有一種可能,在小農經濟的0%,與工業革命的100%之間,還存在多種刻度,比如1%、2%、5%、10%、30%……
如此考慮問題很難嗎?
我之前說沒有農業革命就沒有商業革命,按照二極管的思維模式農業時代就不能搞商業。
事實上我後麵還有一句話:隻在少數大城市有一定規模的商業。
事物從來不是非此即彼,農業時代也有商業,規模小而已;商業革命、工業革命時代也有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規模小而已。
整個發展曆程,就是將小農的0%,一步步變成工商業大發展的100%, 中間經曆了1%、2%、5%
…最終達到100%.
在這個0-100%的在漫長的時間維度,每一年都有對應的刻度,比如A年發展到2%,B年5%,C年可能出現了劃時代的科學技術、社會學理論、管理技術等,跳躍式發展至20%,甚至中間可能還會開倒車,從D年的30%變回E年的25%.
這個思考問題的方式很難嗎?
我看待萬事萬物,從來沒有非黑即白的觀念,怎一個個要極端保守,要突然跳到另一個極端,極端激進?
我恨不得在他們腦子加個減速帶,讓他們停在黑與白之間的灰色地帶。
本書很多地方出現“不一定”、 “未必”、“有可能”這種詞匯,不是沒有原因的,或許就是我個人思考方式的體現。
世間從來沒有理所當然,比如為了解決某個問題,出台A政策,可以推導出產生B結果,但最終結果可能是處於中間態的C,即部分達到目的,沒完全達成目的,然後這個發展過程中又產生了新問題…
就連堪稱真理的數學,那也隻是人腦演繹出來的真理。
因為A,所以推導出定理B,但這個A是人類假設、規定的,在宇宙中數學不一定是真理。
主角現在要做的隻是適合當時社會情況和生產力水平的1%,怎那多人認為他要做100%?
怎推導出來的?看了我三本或兩本的人,難道還不知道我是什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