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生物能武器’。”吳浩的目光轉向趙博士,“我們在極端環境微生物發現,有些菌株能在代謝過程中產生高強度的生物電流,或者分泌具有強腐蝕性的。如果能對這些特性進行強化和控製,說不定能開發出針對特定目標的“生物能彈藥’,比如破壞敵方電子設備的生物電脈衝彈,或者分解裝甲材料的生物製劑。”
周院士撫著下巴,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你這個思路很大膽,但也不是沒有道理。技術的發展往往是“從不可能到可能’的過程。不過,任何技術都有其局限性,你覺得這些未來裝備發展的瓶頸會在哪?”
“瓶頸可能不在技術本身,而在“係統融合’。”吳浩直言不諱,“單一技術再先進,如果不能融入整個作戰體係,也發揮不出作用。比如,你有了能量護盾,就得有相應的探測係統提前預警,有足夠的能量供應係統支撐,有抗幹擾係統防止被敵方癱瘓。這需要的是跨學科、跨領域的整合能力,而這恰恰是我們最需要加強的。”
會議室短暫地安靜了下來,每個人都在消化著這些關於未來的設想。汪良工推了推眼鏡,打破了沉默,他的問題更偏向於宏觀的國防建設。
“吳總,周院士,張副總,剛才聽了你們的討論,我深受啟發。”汪良工的語氣很誠懇,“這些先進技術無疑會極大提升我們的國防實力,但國防建設是一個係統工程。從長遠來看,我們該如何構建一個既能支撐這些先進技術發展,又能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國防科技體係?”
這個問題像一張大網,將技術、作戰、國家戰略都網羅其中。吳浩沉思良久,覺得這個問題太大,需要從多個層麵來回答。
“我覺得首先要夯實“基礎研究’這個地基。”吳浩語氣鄭重,“很多核心技術的突破,都源於幾十年前的基礎研究。比如我們現在用的鈣鈦礦光伏材料,其理論基礎源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固態物理研究。如果我們隻滿足於技術應用,而不在基礎研究上投入,就會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遲早會被別人卡脖子。”他舉了個例子:“我們的極端環境生物實驗室,每年都會拿出30%的經費,支持那些看似“無用’的基礎研究,比如極端微生物的基因測序、蛋白質結構解析。這些研究可能十年、二十年都看不到直接的應用價值,但它們是未來技術突破的“火種’。”
“其次,要打通“產學研用’的鏈條。”吳浩繼續說道,“實驗室的成果,不能隻停留在論文、專利上,要盡快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戰鬥力、生產力。我們和部隊、軍工企業的合作模式,就是一個嚐試:部隊提出需求,我們研發技術,企業負責量產,形成一個閉環。比如那個邊防帳篷的降溫材料,從實驗室樣品到推廣到23個哨所,隻用了不到半年時間,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
張副總插了一句:“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以前部隊有需求,找企業,企業說技術不成熟;找科研院所,院所說沒有量產能力。現在你們這個模式,把“需求端’和“供給端’直接連起來了,效率確實高。”吳浩點點頭,接著說:“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培養“複合型’的人才。未來的國防科技,越來越需要跨學科的知識。一個優秀的武器係統設計師,不僅要懂機械、電子,還要懂材料、能源,甚至懂生物、信息。我們的青年創新工作室,就是在做這樣的嚐試,鼓勵不同專業的年輕人一起攻關,打破學科壁壘。”他笑著說:“林溪他們搞的“沙行者’機器人,團隊有材料學的、計算機的、機械設計的,還有學仿生學的。正是這種跨學科的碰撞,才讓機器人既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又有智能的算法,還能適應沙漠的極端環境。”
汪良工若有所思地說:“你的意思是,國防科技體係的建設,要“基礎’“轉化’“人才’三管齊下?“是的。”吳浩語氣肯定,“基礎研究是“源’,成果轉化是“流’,人才是“載體’。隻有三者都強,這個體係才能健康運轉,才能源源不斷地為國防建設提供動力。”
會議室的討論越來越熱烈,其他專家和領導也紛紛加入進來。
兵器工業集團的王總皺著眉頭說:“吳總剛才提到“顛覆式創新’,我很認同。但顛覆性創新往往意味著高風險,失敗的概率很大。在目前的體製下,如何平衡創新風險和成果產出,這是個難題。”吳浩回答道:“我們的做法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把一個大的創新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的節點,每個節點都設置明確的驗證指標。一旦發現方向不對,及時調整,避免大的損失。比如我們的固態電池研發,前前後後經曆了十幾代樣品,每一代都有改進,也有失敗,但每一次失敗都讓我們離成功更近一步。”
生態環境部的專家則從另一個角度提出:“未來戰爭,不僅要考慮軍事效益,還要考慮環境影響。你們的技術,在環保方麵有沒有什考量?比如武器裝備的廢棄物處理,能源係統的碳排放等等。”趙博士接過話頭:“這正是我們生物實驗室的研究方向之一。比如,我們正在研發能降解彈藥殘體的微生物,讓戰場遺留的未爆彈藥能在自然環境中被逐步分解,減少對生態的破壞。還有,我們的光伏、風電都是清潔能源,用它們驅動的武器裝備,從全生命周期來看,對環境的影響要小得多。”
周院士聽著大家的討論,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站起身,走到會議室中央,聲音洪亮:“今天的討論很有價值。從具體的技術參數,到作戰思想的變革,再到國防科技體係的構建,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項項先進的技術,更是一種前瞻的視野和務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