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基於強化學習的動態路徑規劃模型。”林溪打開筆記本電腦,“我們采集了西北五省三年的電磁環境數據,讓機器人在虛擬場景“跑’了十萬次,學會了在信號幹擾時自動切換到慣性導航+視覺識別的混合模式。上個月在電磁炮試驗場測試,強幹擾下的定位誤差始終控製在3米內。”她調出一段測試視頻,機器人在雪花狀的信號幹擾中,依然沿著光伏板陣列精準移動。
周院士忽然轉向吳浩,語氣帶著些鄭重:“你們把這多技術整合到一起,形成體係化能力,這很難得。但我擔心一個問題:核心材料的供應鏈穩定嗎?比如固態電池用的陶瓷隔膜,超級電容的石墨烯電極,這些要是被卡脖子,整個體係就垮了。”
這個問題戳中了要害,會議室瞬間安靜下來。吳浩沉默片刻,打開身後的儲物櫃,搬出幾個透明樣品盒:“左邊是我們自產的陶瓷纖維隔膜,用的是XJ的石英砂;中間是石墨烯電極,原料來自內蒙古的石墨礦;右邊是鈣鈦礦材料的核心組分,用的是青海的鹽湖提鋰副產品。”他拿起一個隔膜樣品對著光展示,“除了設備用的少數精密軸承,所有核心材料都實現了國產化,連生產設備都是我們自己改的。”張副總看著樣品盒,忽然問:“潛艇用的超級固態電池,8.6兆瓦時的容量,安全性怎保證?深海壓力那大,萬一短路後果不堪設想。”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水下裝備的安全冗餘必須做到極致。吳浩調出電池組的結構圖:“我們做了三重保險:單元級的熔斷保護,模塊級的泄壓通道,係統級的惰性氣體滅火。去年在南海做過深海模擬測試,把電池組壓到300米水深,故意製造短路,結果隻有故障單元被隔離,整個電池組還能保持75%的輸出。”他頓了頓,語氣帶著自信,“這也是為什我們敢說它是跨時代的一一安全性能比現有技術提升了三個數量級。”
會議室的空氣仿佛隨著討論的深入而愈發凝重,又帶著一種思想碰撞產生的灼熱。當技術細節的塵埃漸漸落定,張副總放下手中的筆,指節輕輕叩了叩桌麵,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
“聊了這多技術,我倒想換個角度。”他的聲音帶著軍人特有的沉穩,“這些儲能也好,新能源也罷,用到戰場上,最終要服務於作戰。你們覺得,這些技術會催生出什樣的作戰樣式?或者說,我們該用什樣的作戰思想,才能把這些技術的威力發揮到最大?”
這個問題像一塊石頭投入平靜的湖麵,讓原本聚焦於參數和數據的目光,瞬間投向了更遼遠的未來戰場。吳浩沉吟片刻,指尖在桌麵上無意識地畫著圈,似乎在梳理腦海中那些零碎的想法。
“張副總這個問題,我們團隊內部也經常討論。”吳浩抬起頭,眼神明亮,“如果說傳統戰爭打的是鋼鐵產量、彈藥基數,那未來戰爭,很可能打的是能量的「周轉率’和“精準度’。”
他站起身,走到投影幕前,調出一張動態示意圖一一上麵是無數閃爍的紅藍光點,像夜空中的星辰在移動。“您看,這是我們模擬的一個戰術場景:前沿部署的“沙行者’機器人集群,既是偵察節點,也是移動的能量中繼站。它們背上的光伏板和小型儲能模塊,能為單兵的激光步槍、微型無人機持續供電。當需要發起攻擊時,分散的能量節點可以快速組網,為電磁炮或定向能武器提供瞬時大功率支撐。”“這意味著什?”吳浩轉過身,目光與張副總相接,“意味著“去中心化’。不再依賴大型發電站、大型補給車隊,每一個作戰單元既是能量的消耗者,也可能是生產者和傳遞者。就像草原上的狼群,單個個體或許力量有限,但通過高效的協同,能爆發出遠超個體總和的戰鬥力。”
張副總微微頷首,手指在筆記本上寫下“去中心化”四個字。“有點意思。那這種作戰樣式,對指揮體係會有什衝擊?以前我們強調“集中指揮,分散執行’,未來是不是要反過來?”
“是“動態聚散’。”吳浩給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平時分散部署,各自為戰,保持低功耗靜默;一旦發現目標或需要協同,能迅速通過能量網絡聚合戰力,形成局部優勢。這就要求指揮係統更“輕’、更“靈’,像神經網絡一樣,能快速傳遞信息,而不是層層請示。”
他舉了個例子:“比如邊境衝突,對方突然增兵。傳統模式下,我們需要調動後方的重裝備,耗時耗力。但如果前沿部署的是搭載了超級固態電池的輕量化裝甲集群,配合分布式的能量補給站,它們可以在幾小時內完成能量集結,迅速形成防禦或反擊力量。這種反應速度,可能會徹底改變戰場的博弈邏輯。”周院士一直在旁邊靜靜聽著,這時忽然開口,語氣中帶著一絲探究:“吳浩剛才說的是能量驅動作戰樣式的變革,那從技術發展趨勢來看,你覺得未來的武器裝備,會朝著哪些方向演進?是在現有基礎上迭代,還是可能出現顛覆性的新形態?”
這個問題觸及了技術發展的本質。吳浩走到窗邊,望著外麵夜色中依然泛著微光的光伏陣列,仿佛能從那些沉默的藍色板麵上,看到未來的影子。
“我覺得會是“雙軌並行’。”他轉過身,語氣篤定,“一方麵,現有裝備會持續迭代,比如電磁炮的射程更遠、精度更高,激光武器的功率更大、小型化更好,這是“漸進式創新’。另一方麵,隨著能量技術的突破,可能會出現一些我們現在難以想象的新裝備,這是“顛覆式創新’。”
他舉例說明:“比如“能量護盾’,以前隻存在於科幻電影,但隨著超導材料和超級儲能技術的發展,或許有一天,我們能在裝甲車輛或艦艇周圍,形成一個由高強度電磁場或等離子體構成的護盾,抵禦來襲的彈藥。這不是天方夜譚,我們實驗室已經在做小型化的等離子體發生器試驗,雖然離實用還有距離,但方向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