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廣坤點頭道:“這是我們的分布式感知節點,不光能調光,還能監測溫濕度、風力,甚至能通過震動傳感器判斷是否有車輛闖入。以前得專門派人巡邏,現在係統自動預警,上周還幫邊防連抓了個非法越界的。”他喝了口甜酷子,“這些節點用的都是工業級固態電池,充一次電能扛三個月,冬天也不用換電池。”
周院士放下碗,用餐巾擦了擦手:“我最感興趣的是那個混合儲能矩陣。超級電容和固態電池的匹配算法,你們是用的模糊控製還是PID?”他記得吳浩白天說過“短跑選手和馬拉鬆運動員”的比喻,卻沒細說具體的調控邏輯。
“兩者結合的自適應算法。”吳浩調出手機的示意圖,“放電前0.3秒用模糊控製,快速響應瞬時功率需求;之後切換到PID,穩定輸出。就像開車,起步時猛踩油門,勻速時再微調方向盤。我們測過,這種切換方式比單一算法減少12%的能量損耗。”
窗外的天色徹底暗了下來,光伏路燈次第亮起,暖黃色的光線透過玻璃窗,給木桌鍍上一層柔光。張副總看了眼時間:“六點四十了,吃得差不多,去會議室吧。”他起身時忽然笑了,“沒想到在戈壁灘上還能吃到這舒服的飯,比五星級酒店的宴席實在。”
辦公樓三層的會議室,投影儀已經打開,屏幕上循環播放著白天參觀的重點設備三維圖。長條會議桌旁擺好了礦泉水和筆記本,牆角的加濕器正輕輕吐著白霧一一戈壁的夜晚太幹燥,吳浩特意讓人提前半小時打開的。
七點半整,考察團成員準時走進會議室,吳浩團隊的核心成員也已在座:除了他自己,還有負責軍工的張小蕾、西北基地負責人齊廣坤、生物實驗室的趙博士,以及青年創新工作室的林溪。吳浩特意讓林溪參加,年輕人的想法有時能給老專家帶來新啟發。
“按老規矩,誰提問誰先說,我們這邊相關負責人回應,最後我來補充。”吳浩推了推話筒,目光掃過眾人,“白天大家看得匆忙,有任何疑問,不管是技術細節還是應用場景,都可以敞開說。”周院士率先開口,指尖在筆記本上點了點:“我先拋個磚。鈣鈦礦光伏板的穩定性問題,你們是怎解決的?實驗室數據和實際壽命往往差很遠,尤其西北風沙大,紫外線強。”他知道這類材料的理論效率高,但長期使用容易衰減,這是行業公認的難題。
齊廣坤翻開帶來的測試報告:“我們做了三層防護:表層是納米級二氧化矽塗層,防沙耐磨;中間加了有機-無機雜化層,抵抗紫外線老化;底層用了彈性基底,能緩衝溫度變化導致的形變。在加速老化實驗,模擬戈壁環境暴曬5000小時,效率衰減不到8%,比行業標準高15個百分點。”他調出一組對比照片,左邊是普通鈣鈦礦板,5000小時後表麵出現裂紋,右邊的樣品卻依然平整。
張副總緊接著問道:“電磁炮的脈衝儲能係統,充電10分鍾能完成一次發射,這個周期能不能再縮短?實戰中每一秒都可能決定勝負。”他記得張小蕾提到過0.1秒的精度提升,卻更關心連續作戰能力。張小蕾打開平板上的充放電曲線:“目前的瓶頸在散熱。30兆瓦功率放電後,電容模塊溫度會升到78°C,必須冷卻到55°C以下才能再次充電,這個過程占了8分鍾。我們正在測試液冷方案,用石墨烯導熱片配合矽油循環,預計能把冷卻時間壓縮到4分鍾,總周期控製在6分鍾內。”她頓了頓補充道,“下個月會有新樣機出來,到時候想請部隊的同誌來現場測試。”
王總從公文包拿出一份清單,上麵列著兵器工業集團正在研發的幾款裝備:“你們的工業級固態電池,能量密度450Wh/kg,這個參數很誘人。但我們的裝甲車對電池的抗衝擊性要求極高,你們做過穿甲測試嗎?”他指的是模擬炮彈碎片擊中電池艙的極端情況。
“做過十二輪測試。”吳浩示意齊廣坤調出視頻,“用7.62mm子彈在5米距離射擊電池模塊,穿透殼體後,電池隻出現局部短路,沒有起火爆炸,30分鍾後剩餘部分仍能輸出80%功率。傳統鋰電池在同樣測試下早就炸了。”屏幕上的慢鏡頭顯示,子彈穿入的瞬間,固態電解質迅速凝固形成隔離層,阻止了熱失控蔓延。汪良工一直關注著生物實驗室的成果,這時扶了扶眼鏡:“那個用嗜鹽菌提鋰的技術,成本能降到多少?我們青海的鹽湖提鋰項目,目前每噸成本還在3萬元以上,要是能降下來,經濟效益就太可觀了。”趙博士調出工藝流程圖:“實驗室階段已經能做到1.8萬元/噸,規模化生產後預計能壓到1.5萬。關鍵是環保,傳統工藝用的萃取劑有汙染,我們的菌劑能自然降解,廢水處理成本比傳統方法低60%。”他指著圖中一個綠色節點,“這是我們的核心專利,通過基因編輯讓菌株的鋰吸附率提高了23%。”生態環境部的專家緊接著問:“耐輻射奇球菌處理核廢水,吸附率能到92%,但後續如何處置這些吸附了放射性物質的菌體?總不能一直堆著吧?”這是很多生物處理技術麵臨的共性難題一一收集和處置富集了汙染物的生物質。
“我們研發了陶瓷固化技術。”趙博士切換到另一張圖,“把菌體和黏土混合,在800°C下燒結成陶瓷塊,放射性物質的浸出率比混凝土固化低兩個數量級。這些陶瓷塊可以直接送到處置場,有效期能到100年以上。”他補充道,“這個技術已經在秦山核電站的小範圍試點,效果超出預期。”
林溪一直有些緊張,直到張副總把目光投向她,才連忙挺直了背。““沙行者’機器人的抗幹擾算法,你們是基於什模型訓練的?遇到複雜電磁環境,會不會出現路徑偏移?”張副總記得白天提到過跳頻技術,卻想知道算法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