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修改版】
“你們單位的軍車要是需要,我們可以免費提供數據接口。”吳浩補充道,“這技術不涉密,能實實在在幫到邊防戰士就行。”
暮色漸濃時,工作室的投影儀突然亮了,牆上開始播放一段視頻:一群科研人員在暴風雪調試設備,在沙漠烈日下記錄數據,在實驗室通宵工作……背景音樂是基地員工自己寫的歌,歌詞有“光伏板上的星光”“電磁炮旁的朝陽”。
“這是我們去年拍的紀錄片。”吳浩的聲音有些沙啞,“基地剛建的時候,冬天沒有暖氣,大家裹著軍大衣搞試驗;夏天空調壞了,就把服務器搬到戈壁灘上,用自然風散熱。現在條件好了,但這段日子不能周院士看著視頻年輕的麵孔,忽然想起自己年輕時在山溝畫圖紙的日子。“小吳,你們最成功的不是技術,是把這群年輕人擰成了一股繩。”他掏出鋼筆,在工作室的留言本上寫下:“創新者,永遠年輕。”
晚餐後,考察團來到基地的天文觀測台。這座架在沙丘上的白色圓頂,此刻正對著銀河最亮的區域。吳浩按下按鈕,穹頂緩緩打開,浩瀚的星空突然壓到頭頂,北鬥七星像被人用銀線串在黑絲絨上。“在城很難看到這清的星空吧?”吳浩遞給每人一副天文望遠鏡,“我們的觀測台不光看星星,還能監測近地軌道的衛星和太空垃圾一一電磁炮的雷達係統改改,就能當太空監測站用。”
張副總對著望遠鏡看了片刻,忽然笑道:“能看到國際空間站嗎?”
“正好在過境。”吳浩調出星圖,“您看那個移動的亮點,就是它。我們的AI係統能精確預測17國衛星的運行軌跡,為電磁炮試驗規避風險。”
周院士沒看星星,他正盯著觀測台角落的一台老式計算機。“這是……70年代的銀河一號?”“是仿製的模型。”吳浩點頭,“當年搞“兩彈一星’,科學家們用這種計算機算數據,一個彈道要算三個月。現在“昆侖’一秒鍾能算上千次,可不能忘了老一輩的不容易。”
王總忽然指著遠處的光伏陣列:“那些燈怎在閃?”
眾人轉頭望去,隻見綿延數十平方公的光伏板上,光點正組成圖案一一先是一麵五星紅旗,接著變成電磁炮的輪廓,最後化作一行字:“強國有我”。
“是青年科研人員搞的小創意。”吳浩眼閃著光,“每塊光伏板都有個小LED,用“昆侖’控製,能組成任何圖案。昨天他們偷偷練了一下午,說是給考察團的驚喜。”
李哲拿出手機錄像,鏡頭的光點在戈壁上流動,像一群會發光的螢火蟲。“吳總,我決定了。”他突然開口,聲音有些發顫,“回去就跟王總申請,來基地做聯合研究。哪怕隻是駐場半年,我也想看看,這多聰明的大腦湊在一起,到底能搞出多少名堂。”
王總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就知道你會動心。正好,我們公司想在基地設個聯合實驗室,就由你牽頭。“求之不得!”吳浩握住王總的手,“我們出場地和設備,你們派團隊,課題咱們一起定一一就從無人機抗幹擾和軍車傳感器開始,爭取年底出成果。”
周院士望著星空,忽然輕聲說:“當年我們搞原子彈,靠的是“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現在你們不一樣了,既要幹大事,也要讓年輕人有奔頭、有榮光。”他轉頭看向吳浩,“明年我帶中科院的學生來實習,給你們當免費勞力。”
“那我們可求之不得。”吳浩笑著說,“不過得管飯一一頓頓有戈壁明珠葡萄,管夠。”
夜色漸深,觀測台的燈光與星光交融。魏兵悄悄遞給吳浩一份報告:“李哲的背景查清楚了,幹淨得很。他發表的論文,有個抗幹擾算法的思路,跟我們的“昆侖’內核能互補。”
吳浩點點頭,望著遠處仍在閃爍的光伏陣列。那些光點組成的“強國有我”四個字,在戈壁的夜風中格外清晰。他知道,考察團明天就要離開了,但有些東西已經留下一一是合作的種子,是創新的火苗,是一群人對未來的約定。
淩晨時分,吳浩收到一條短信,是李哲發來的:“吳總,剛才用你們的WiFi傳了份算法初稿,在您郵箱。這是我熬夜改的,或許能給無人機抗幹擾提供點新思路。”
吳浩點開郵件,屏幕的光映在他臉上。窗外,第一縷晨光正刺破戈壁的夜空,給光伏陣列鍍上一層金邊。新的一天開始了,這片土地上的故事,還在繼續。
考察團離開前的最後一個清晨,吳浩特意安排了一趟“非常規行程”。當擺渡車駛出基地圍欄,瀝青路漸漸變成砂石路,遠處出現了幾頂散落的牧民帳篷。“這是安西鎮的紅柳村,我們基地的“民生試驗田’。”吳浩指著車窗外正在光伏板下放羊的老人,“三年前這還是純牧區,現在家家戶戶都和基地有合作。”
車停在村口的智能灌溉站旁,幾位戴著頭巾的婦女正用手機操作控製器,成片的苜蓿地順著水流泛起綠意。“這是我們給村裝的“共享灌溉係統’。”基地農業技術員小馬蹲下身,撥開苜蓿根部的土壤,“用光伏電驅動水泵,手機APP能精準控製每塊地的水量,比以前漫灌省水60%,牧草產量翻了一倍。”周院士接過一位牧民遞來的羊皮水壺,麵盛著清澈的水。“這水是基地的淨化係統處理的?”他記得昨天在實驗室見過同型號的設備。
“是李博士他們給裝的。”牧民老馬黝黑的臉上堆起笑,露出兩排白牙,“以前喝的水帶著沙子,現在這水甜得很,孫子再也不用拉肚了。”他指著遠處的光伏提水站,“那機器不光抽水,發的電還能給村的冷庫供電,去年我的羊肉存到冬天賣,多賺了兩萬塊。”
張副總走進村的“科技服務站”,貨架上擺著基地研發的種子、農具,牆上的屏幕循環播放著無人機播種的教程。“這是我們和鎮政府合建的。”吳浩拿起一包標著“戈壁1號”的玉米種子,“這品種是智能農場培育的,耐旱耐鹽堿,比普通玉米早熟 20天,村試種了 100畝,畝產多收3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