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5章 圖謀中亞公路
勞倫斯大使的話讓馬爾柯夫十分受用,他也反饋說:「蘇聯和東非的差距還很大,莫斯科集中了全國的資源發展起來,這有優秀的工人,產業和領導者。」
「在蘇聯廣闊的國土上,顯然還有許多城鎮亟待開發和建設,目前東非在這個麵是領先於我們的。」
作為蘇聯的首都,莫斯科的資源集中程度要遠高於東非的萊茵市,以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政治中心。
【寫到這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看台灣就來台灣網,??????????.??????超順暢 】
在經濟領域,莫斯科是蘇聯絕對的核心,而東非首都從來都沒有成為過東非的經濟中心,而且還扶持了新法蘭克福承擔自身的部分工業發展職能。
交通方麵,莫斯科是全國公路,鐵路和航空的絕對核心,東非在公路和鐵路領域采取的也是雙核心模式,航空中心則是萊茵市,新法蘭克福和卡布韋三市中心的「航空區」。
從這兩個方麵就可以看出東非在發展上和蘇聯的不同思維。
勞倫斯從兩國政治中心的直觀差異上分析說:「萊茵市的規模,相較於莫斯科是比較的,不過蘇聯在城市建設領域缺乏了一些精致。」
「但是我相信這對於你們而言,並不太重要,畢竟蘇聯更重視實用性。」
斯拉夫人本就是大大咧咧的樣子,即便在沙俄時代也是如此。
馬爾柯夫沒有感覺這有什不好,頗為自豪的說道:「蘇聯沒有東非那樣財大氣粗,我們的國家畢竟比東非發展的要晚,所以在經濟領域,蘇聯更講究效率和實用。」
「不過再有個一二十年,我相信蘇聯會追趕上世界工業強國的平均水準—」
1937年初,莫斯科的東非和美國外交人員就明顯感受到了什叫做蘇聯人的「禮遇」
O
過去兩國外交人員雖然也有和蘇聯人打交道,但是能夠深深感受到蘇聯人內心的刻意隔閡以及警惕。
現在蘇聯人就像一夜之間轉了性子一樣,不僅僅是莫斯科,蘇聯在東非,美國等國家的外交人員也變了樣。
在蘇聯政府的放權下,他們開始大膽的和東非,美國有了更多的接觸,並且逐漸積極的參與各種活動。
對此感觸深刻的就包括東非國防安全局。
「契卡的活動明顯減少了不少,我們甚至察覺到他們部分危險分子從東非撤出—.」
在萊茵市的一間辦公室,東非國防安全局局長塔萊亞向弗德希皇儲匯報著最近的特殊變化。
在東非,蘇聯的所謂「危險分子」,都是被國防安全局標記的可能參與一些「顛覆」活動的人員。
這些活動包括可能傳播危險思想,資助反政府組織,竊取東非國家情報和軍事信息等等。
弗德希皇儲躺在沙發上,翹著腿,手指敲著沙發的扶手,略帶思索。
「你認為蘇聯人最近的變化,是否代表著他們國內的某些政策發生了變化?」
塔萊亞說道:「有這樣的可能性,殿下!」
「因為我們最近監視的蘇聯外交人員就和過去有很大轉變,他們不再忌諱和東非方麵的接觸,尤其是一些公共場合的活動,變得更加頻繁。」
「同時,蘇聯官員們的心態也明顯改變了不少,過去我們和蘇聯人打交道,他們就像用色的袋子,把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
「生怕和我們扯上聯係,畢竟在以前,蘇聯也是發生過很多外交人員回國被當成叛徒清算的案例。」
「現在,他們就像是把這個袋己解開了,這明顯是得到了蘇聯層的授權。」
對於這種變化,外交部門早就和弗德希皇儲匯報過。
弗德希皇儲問道:「那你們有沒有從蘇聯國內獲取些官的信息?」
這倒是難住了塔萊亞,對於東非國防安全局而言,如果說世界上哪個國家是最難滲透的,毫無疑問,蘇聯穩居首位。
自沙俄時代結束後,東非在蘇聯(俄)的情報獲取工作就越來越困難,組織也大規模撤出,並且重組。
在弗拉基米爾實施新經濟政策後,倒是重新加大了在蘇聯的人員規模,但是麵對契卡組織,進展也不大。
到了約瑟夫執政時期,國防安全局在蘇聯的活動就更加難以開展了,畢竟連在國外正常活動的蘇聯外交人員,都不被信任,東非想在蘇聯本土收買人員,那更是難上加難。
塔萊亞說道:「我們在蘇聯埋下的棋子,即便在基層都很難開展工作,因此想獲知蘇聯高層的變化,更是難上加難。」
「隻能通過媒體和新聞等蘇聯正規途徑,整合蘇聯的情報數據,再逐一分析歸納。」
「蘇聯的報紙,最近沒有什相關新聞,大多數都集中在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慶祝上,對外還是和平時沒有太大區別。」
從去年的八月開始,蘇聯報紙對外的火力基本就集中到德國和西班牙這兩個國家身上。
特別是譴責德國和義大利對西班牙內戰的幹涉,西班牙內戰也算是德國和蘇聯的初次戰場交鋒。
弗德希皇儲說:「蘇聯有很大概率現在在外交政策上出現了轉向,尤其是他們在西班牙的失利,或許是促成這一結果的原因。」
「德國和義大利這次對西班牙的支持不可謂不精彩,很多現代化武器在西班牙的應用,還有軍隊紀律的表現,組織能力都可圈可點。「
塔萊亞也點點頭說:「殿下的判斷有一定的道理,根據我們的預測,西班牙共和政府基本上是沒救了。」
「佛朗哥的領導下,叛軍現在在軍事上已經取得了優勢,尤其是德國和義大利可以就近支援,更是加速了這個過程,今年西班牙的戰爭就有可能結束。」
曆史上的西班牙內戰可是一直打到了1939年才最終結束,而現在根據東非情報部門的判斷,這場戰爭在一年內就有可能結束,這也反映出了德國陣營在歐洲的壯大。
前世德國雖然也支持西班牙,但是那時德國可是才剛剛被阿道夫接手不久,重新發展軍備。
而本時空德國的軍事工業根本就沒有得到有效削弱,所以在支援西班牙的武器裝備上,不管是質量還是產量都比前世要更高。
而蘇聯的軍工能力,頂多也就是和德國沒有代差,其他各方麵都很難和德國對標,而等到德國消化了奧匈帝國原本的軍事工業體係後,德國軍工業還會更加強悍。
塔萊亞說道:「也許今年我們就可以在歐洲看到又一個極端民族主義國家在歐洲誕生。」
「而且西班牙雖然整體上衰落的不像話,但放在歐洲,終究還屬於大國範疇,這等於在歐洲有三個極端民主義大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已經超過蘇聯以及英法兩國。「
歐洲能稱得上大國的國家總共就六個,分別是德國,蘇聯,英國,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
並且德國作為德奧的集合體,它原本就是由兩個歐洲大國形成的一個更加強大的國家,單是德國自身,紙麵數據就可以單挑聯合起來的英國和法國,亦或者蘇聯,並且占據優勢。
弗德希皇儲都不禁感歎說:「這樣一來,歐洲的極端民族主義國家集團確實在數量和整體實力已經成為了歐洲最強大的勢力,如果英法不能和蘇聯合作,想要應付德國陣營,幾乎不可能實現。」
塔萊亞補充說:「殿下,光是英法之間想要聯合就困難很多,這兩個國家都心懷鬼胎,更別說讓他們和蘇聯合作了。」
「這次西班牙內戰就可以看出來,英國和法國的虛弱,他們事實上已經拋棄了西班牙,默許德國和蘇聯對西班牙的爭奪。「
「或許英國和法國的算盤就是讓蘇聯和德國打起來,然後在後麵撿便宜。」
弗德希皇儲:「這是眾所周知的事,隻不過德國也清楚這一點,所以阿道夫政府未必會按照英國和法國設想的劇本出招。「
德國和蘇聯率先開戰,其他國家必定給兩國遞刀子,而有了其他國家的幹預,德國能不能在短時間戰勝蘇聯,恐怕是很難。
最終的結局很大概率是這兩個國家兩敗俱傷,其他國家享受重傷後德國和蘇聯提供的豐富盛宴。
因此,德國政府必然會把這一點考慮在內,調整自己的戰爭策略,核心就是不能讓其他國家占便宜。
弗德希皇儲說道:「如果德國真發動戰爭,他們未必會先挑蘇聯下手,畢竟德國和法國的矛盾一點也不小,而英國對德國的態度,也不像是能夠全力支持法國的樣子。」
「法國現在就在鋼絲繩上,個不注意,他們可能被德國吞的連渣都不剩。」
「這些歐洲國家各個心懷鬼胎,我們現在也不用急著下場,就先看看他們後續如何發展。」
「至於蘇聯,你們玩繼續盯著,如果蘇聯真有意和我們交好,這也算一件好事,我們在部分地區說不定就可以插得上手了。「
弗德希皇儲所說的地區,實際上就是中亞,中亞除了阿富汗以外,基本上都是蘇聯領土。
實際上阿富汗是一個「三不管地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中亞國家」,隻是東非也不好找到阿富汗的定位,就把它劃到中亞了。
阿富汗在亞洲很尷尬,北亞和東亞阿富汗肯定是擠不進去,南亞,阿富汗又不在南亞次大陸,甚至不在南亞的外緣,西亞也不帶阿富汗玩,而中亞基本在蘇聯控製下,至於阿富汗的文化和民族,也比較混雜。
但是不管怎說,中亞這個地方包括阿富汗,東非都是有一定野心的,倒不是一定要將這變成自己的勢力範圍,但也要手多幾枚可以利用的棋子。
尤其是防止蘇聯對中亞地區實現完全的整合,然後以中亞為跳板,獲得印度洋沿岸的出海口。
當然,蘇聯肯定也是這想,他們也害怕東非的勢力滲透中亞,從而對蘇聯的「腹部」位置形成威脅。
在此基礎上,蘇聯自然也想打通南下印度洋的通道,但是不管過去的英國還是現在的東非,都是蘇聯實現這一點的最障礙。
過去蘇聯基本不可能讓東非把手伸進中亞地區,當然這個中亞並不包括阿富汗,因為阿富汗實際上是東非,英國和蘇聯三國的博弈地帶,也是緩衝區。
至於現在,弗德希皇儲倒是有起了心思,既然蘇聯方麵有主動改善關係的跡象,這未必不是一個進入中亞的契機。
雖然說利用中亞給蘇聯製造麻煩,現在並不現實,東非要真是這做,那蘇聯肯定立刻翻臉。
可有一點弗德希皇儲還是認為有可能的,那就是建立一條從瓜達爾港到疏勒的陸上通道。
放在以前,蘇聯肯定不會答應,現在這件事未必不能談。
如果能夠修建一條跨國公路,從陸地上經過阿富汗,然後進入蘇聯,再抵達遠東帝國西北,這對於東非的遠東戰略有著巨大的積極意義。
東非已經確定要插手遠東或者說太平洋的事務,而其中一個關鍵布局就是促成日本在東亞大陸上吃癟,然後加速「南下」戰略的實施,打破南洋的地緣格局。
把諸如英國,美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這些盤踞南洋的勢力,全部掃出去,最後讓南洋徹底變成東非的右翼。
東非不可能親自和這些國家交惡,日本來做這個惡人,就再好不過。
而這個戰略一旦實現,東非就又要考慮在日本徹底侵占南洋後,再把日本擊敗的問題,並且搶在美國人之前,在南洋占據更多的利益和地區。
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建立對日本的全麵軍事優勢,要真是讓日本把東非封鎖在馬六甲海峽以西,最後讓美國搶了先,那東非可就成了笑話了。
因此,未來東非對日本的戰爭就必須爭分奪秒,從現在開始建立對日本的軍事優勢。
而這之中和遠東帝國在軍事上的合作也是一個重點,但是真等東非把「鬼子」引進了南洋,東非和遠東帝國的海上聯絡通道就會被暫時切斷。
至於東非嚐試建設的「空中航線」,它能發揮作用,可是顯然不如海陸兩種交通方式效果更好。
所以如果能讓蘇聯鬆口,允許建設一條從瓜達爾港到疏勒的公路,對於東非就很有吸引力了。
至於鐵路,那就完全沒戲了,蘇聯應該很難接受這種經過自身領土的跨國鐵路建設,尤其是東非主導建設的話。
而且瓜達爾港到疏勒之間,也不適合鐵路的建設,地形十分複雜,環境極其惡劣,時間上也來不及。
要真是建設一條鐵路,恐怕等建成後,遠東的戰爭都結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