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4章 莫斯科變化
約瑟夫的話就猶如一道驚雷,讓整個會議室的空氣都冷了幾分,他們一時間都在消化這個消息帶給他們的驚詫感。
讀台灣選台灣網,t??w??k???a??n??.c??o??m??超流暢
自推翻沙俄以來,蘇聯(俄)還從來沒有領導人訪問其他國家的案例,雖然目前為止蘇聯隻產生過兩個明確的核心領導人,一個是弗拉基米爾,一個就是現在的約瑟夫。
早期蘇聯的領導層是一種十分複雜的情況,不像後來的蘇聯那樣專製,而是傾向於「集中」領導。
就比如弗拉基米爾時代,他本人無疑是最核心和最具威望的領袖,所以他的觀點和決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但更多地是靠個人威望和功績,而非某個特定職位來領導,蘇聯的權力結構是相對分散的,托洛茨基約瑟夫等人都擁有巨大的權力和獨立的權力基礎。
這也導致後來弗拉基米爾過世後,約瑟夫和其他領導層展開了激烈的交鋒,一直到現在,約瑟夫才通過各種政治手段將權力收集過來,成為蘇聯無可辯駁的第一人。
不管弗拉基米爾,還是約瑟夫,他們成為蘇聯的第一權力負責人後,都從來沒有出過國,反倒是沙俄時代,在歐洲有過流亡或者活動。
考慮到蘇聯這個國家的「年輕」性,也就才不到二十年時間,加上國際社會對蘇聯的抵製,沒有國家元首出國訪問也不是太特殊。
蘇聯高層們更多是對約瑟夫本人做出這一決定感到震撼。
約瑟夫以多疑和謹慎著稱,他深知自己樹敵眾多,離開自己嚴密控製的權力中心和保安體係,前往國外被認為風險極高。
現在因為德國的威脅,約瑟夫居然能在這個問題上做出決定,確實有些出乎意料。
未等他們消化完畢,約瑟夫又開口說道:「當然,我說的是一種可能性,為了謀求外部的支持,在極端情況下這做如果能為我們換取東非和美國的支持,這是值得的。」
「眼下,我們的情況還沒有糟糕到要向東非和美國求助的境地。」
「而且我們也需要先試探一下東非和美國的態度,畢竟誰知道東非和美國是不是能夠接受和我們的合作。」
國際關係是複雜的,尤其是國家間的合作,必須是你情我願的事。
蘇聯願意改變,其他國家的態度可未必就會因此而改變。
這一點可以參考前世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政府,在葉爾欽時代,俄羅斯都變成了西方國家的舔狗,也沒見他們放過俄羅斯。
莫洛托夫也點點頭說道:「和帝國主義間的合作,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可以先派一些官員,嚐試和他們接觸。「
「尤其是美國,按照我們之前的推測,美國應該是最好拉攏的那個國家。」
「我相信美國人也對現在的國際格局感到壓力,一方麵是德國在歐洲的威脅過於強大,另一麵則是對東非競爭中的不利地位。「
「同時德國和東非再怎說,也都是德意誌國家,這兩個國家如果聯合起來,我想哪怕隻是存在可能性,也會讓美國感到緊張。」
德國和東非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但是在文化上兩國顯然比其他國家更加接近,就像美國和英國一樣。
所以莫洛托夫的這個判斷,並非沒有依據。
他接著說道:「同時東非和德國之間的關係,也讓我們存在拉攏東非的可能性。」
「蘇聯如果被德國擊敗,對東非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可能對東非現有的利益形成威脅。」
「而且從現實度來說,除非東非高層腦子出了毛病,他們也不會和德國合作,對付我們!」
莫洛托夫是不相信東非在對付蘇聯這件事上會和德國合作的,他的這一論調也引起了約瑟夫的興趣。
約瑟夫:「莫洛托夫同誌,你做出這判斷的理由是什?」
莫洛托夫回覆說:「那就是幫助德國擊敗我們對東非沒有一點好處,反而留著我們可以製衡德國。」
「現在我們和德國的情況是,德國本來在綜合國上超過我們很多。」
「如果東非站在德國一邊,即便我們可以拉上美國,恐怕也很難獲勝。但是東非如果幫助德國,他們能獲得什好處呢?」
「沒有,東非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德國享受所有的戰利品,畢竟德國就在蘇聯旁邊,而東非和蘇聯之間還有中東,中亞等地方做緩衝。「
「因此和德國合作,為虎作倀,對東非而言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的事,德國可不會感念他們的付出。」
「這還是給東非自身培養出一個不受控製,且可能對東非國家安全造成威脅的強大敵人。」
「因此,我說東非領導人如果思維正常的話,就不應該和德國站在一邊,這對東非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作為蘇聯二號人物,莫洛托夫的政治眼光很老道,畢竟前世他就是蘇聯外交領域非常活躍的人物。
他的分析也讓約瑟夫對如何拉東非和美國有了更大的信心。
於是,約瑟夫在整合了大家的建議和想法後補充說:「既然如此,我們對美國和東非的拉攏,就要分別根據兩個國家的需求對症下藥。」
「對美國,我們要重點放在德國威脅論和東非威脅論上,讓美國出於自身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和現實利益,加大對我們的支持。」
「對東,我們則要強調德國的危害,至少要保證東不會站在德國邊。」
「最好能夠同時爭取把東非和美國都拉攏到我們這一邊,這樣即便德國再強大,有了另外兩個更強大國家的支持,我們的國防壓力也能減輕不少。「
克姆林宮的內部會議結束後,在蘇聯的東非和美國官員,就感受到了蘇聯接待人員的一些變化。
此時,正值蘇聯慶祝第二個五年計劃勝利的慶祝熱潮階段。
莫斯科紅場上人頭攢動,各種表演還有活動非常活躍頻繁。
相較於高層們對德國的憂慮,蘇聯的民眾們並沒有感受到戰爭的危機,近些年來蘇聯的發展重點一直在工業上。
所以蘇聯人對國家的感觸是整個大環境都如此的生機勃勃,自己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
東非駐蘇聯大使勞倫斯對現在蘇聯的社會環境還有改變就做出了很高的評價。
勞倫斯坐在汽車對身旁的莫斯科官員馬爾柯夫說道:「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的工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莫斯科相對於我見過的歐洲國家城市和首都,也並不遜色多少。」
「蘇聯民眾的熱情還有笑容,也說明了現在你們國家,在經濟上的不錯成績。」
對於蘇聯的計劃性經濟發展模式,勞倫斯自然不會帶有有色眼鏡,畢竟東非也是這發展過來的。
否定了蘇聯就是對東非發展曆史的否定,因此,勞倫斯不吝嗇對現階段蘇聯的發展給予讚賞。
馬爾柯夫對勞倫斯的評價十分受用,不過作為一個蘇聯人,馬爾柯夫顯然不會因為勞倫斯的一句評價就得到滿足。
他語氣中略帶難以察覺傲慢和自豪的說道:「勞倫斯先生,既然你認為我們蘇聯現在取得的成績如此不錯,同時據我所知曾經東非在實施計劃性經濟時也是發展最快的時候,為什東非會放棄,反而選擇了自由化呢!」
馬爾柯夫當然不認為東非十幾年前的經濟形態和蘇聯是一回事,但是兩個還是有很大相似性的,因此現在東非在經濟上走上了更加錯誤的道路。
勞倫斯對於這個小心眼,或者說爭強好勝的蘇聯人,並沒有過多討論這些沒有意義的問題,直言不諱的說道:「東非隻是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而這個路徑本身就是會因為環境變化而發生變化的。」
「就像一個病人吃飯一樣,在他沒有痊愈前,需要大量補充營養,如果等到完全康複後,還不調整飲食,最後隻會導致肥胖。」
「蘇聯現在的發展,隻能說和蘇聯現階段國情很匹配,如果隻看表麵的話,德國其實最近發展也很迅速,不過馬爾柯夫閣下,你認為德國的這種發展模式是可以持續的?「
勞倫斯的話把馬爾柯夫噎住了。
在這個世界上,蘇聯最不喜歡的國家,現在德國肯定排在第一位。
剛才馬爾柯夫還洋洋得意的炫耀蘇聯的發展成績,現在勞倫斯打出德國牌後,他就完全無法看樂子了。
正如勞倫斯所說,德國最近一段時間不說發展飛速,經濟上也是很火熱的,難道這就可以說阿道夫政府是對的了?
所有人都很清楚,阿道夫政府的做法是飲鳩止渴,當然,阿道夫政府完全不在意,畢竟他們自認為有經濟上的解藥也就是「戰爭」。
而蘇聯的經濟發展中,也確實不是太光明,也是犧牲了部分群體利益的。
這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杜絕的,經濟發展必然會損害某些人的利益。
隻不過德國和日本的辦法更極端,他們想直接通過戰爭,把發展的代價轉移到更多人頭上。
而且更加惡劣的是這種做法,並不能讓他們本國民眾不成為「代價」,製造炮彈需要本國工人,對外擴張也要自己人去拚命,更別提那些被他們視為叛徒和敵人的本國群體,受到的迫害隻會更深。
所以1937年的德國和日本是典型的內外都反動國家。
馬爾柯夫當然對勞倫斯大使的話並不是很滿意,但是他突然想起上麵的交代,欲言又止後結束了這個話題。
「勞倫斯大使,我沒有其他意思,隻是想表達一下現在蘇聯的發展成就,當然,東非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我們肯定還存在巨大的差距,需要學習和追趕。」
作為蘇聯人,馬爾柯夫即便不是很情願,也要裝作對東非的友善態度,畢競現在蘇聯高層已經決定拉攏東非。
隻是剛才馬爾柯夫在這種外交政策上的急轉背景下,暫時還沒有完全適應,所以才出現了紕漏。
勞倫斯大使倒是麵色古怪的看了馬爾柯夫一眼,如果是往日,馬爾柯夫肯定會選擇和他辯論,今天他才剛剛回懟,馬爾柯夫反而不糾纏了。
雖然不知道蘇聯人的腦回路,他也沒有駁了馬爾柯夫的麵子。
「馬爾柯夫閣下,多謝你的讚譽,至於東非是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美國,德國和英國,以及你們蘇聯其實發展的都不差。」
「尤其是最近十年,蘇聯可以說是世界上發展最迅速的國家。」
「這是十分難得的,相較於三年前我來到的莫斯科時,這座城市變得更加繁榮和富有活力。」
「你們的一些建設成就,即便放在全世界也是值得津津樂道的。」
「比如莫斯科運河的完工,莫斯科地鐵的建設,更加完善的城市道路建設,現代化的工廠出現,供水,供電等基礎民生問題大幅度改善等等。」
莫斯科運河是蘇聯建設的聯通莫斯科河和伏爾加河的人工水道,這條運河的建設,直接讓莫斯科的航運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在蘇聯水運建設是一個很大的亮點,這和東非早期側重鐵路建設完全不同,當然水運更加便利,但是也有缺陷,就比如蘇聯缺乏出海口這個問題就很難解決。
莫斯科地鐵算是在二五計劃期間,莫斯科市的標誌性工程之一了,除了規模龐大以外,莫斯科地鐵最為突出的是其格外具有藝術性。
這些都是莫斯科交通方麵極大的進步,也是最容易表現莫斯科發展的突出工程。
所以勞倫斯大使對這些工程的記憶格外深刻,除此外莫斯科還有很多變化,比如街道上的車輛越來越多,雖然主要以卡車和自行車為主,還有更加現代化的建築。
約瑟夫時代的蘇聯建築,具有想像力,同時也繼承了傳統藝術,和現代建築材料和科學設計有機的結合,形成了獨特的約瑟夫新古典主義風格。
當然,真正支撐起莫斯科這座城市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還是工業上的巨大進步,它已經轉變為一座20世紀三十年代的現代化工業城市。
莫斯科的工業部門繁多,覆蓋機械製造,國防,化工,航空,紡織,食品加工等諸多領域,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工業聚集區。
二五計劃完成後,現在的蘇聯已經完全稱得上是工業強國,也就和排名前三的東非,美國,德國相比,差距還有些明顯,但是對比世界其他國家,蘇聯完全具備優勢。
而莫斯科作為優先發展的重點城市,在全世界城市中也具備了頂尖國際大城市的一些氣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