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3章 外交完全轉向
「聯美抗東」這個外交策略,最核心的點在於蘇聯已經可以確定是三個國家實力最弱小的一個,而且還有很大下降的空間。
德國和蘇聯必有一戰,因此蘇聯之後的工業和城鎮,大概率會受到衝擊。
蘇聯政府現在很悲觀,他們不認為蘇聯可以將德國人抵擋在國門之外。
蘇聯和德國陣營接壤的地方太過漫長,想學習法國人修建一條「馬奇諾防線」也不現實。
同時,蘇聯的國土縱深相較於前世,情況也更加糟糕,西烏克蘭,白俄羅斯部分國土沒有拿收回,波蘭也全麵倒向德國。
這也意味著一旦和德國開戰,蘇聯的列寧格勒工業區,莫斯科工業區還有烏東工業區,因為缺乏緩衝,稍微失利就有可能變成前線。
而這三大工業區在蘇聯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不管人口還是工業都是最密集的地帶,別說淪陷,哪怕是受到戰火的波及,都是蘇聯不可承受之痛。
因此李維諾夫很是壓抑的說道:「麵對德國的進攻,蘇聯的處境隻會雪上加霜,我們本來現在就和東非美國有不小的差距,在經受過戰火後,這種差距隻有可能加大。「
「不過,有得就有失,我想這也是我們可以拉攏美國的一個重要前提。」
約瑟夫的眼神也變得黯淡了一些,他拿起菸鬥狠狠抽了一口,會議室充斥著濃鬱的煙氣,就像現在蘇聯高層們的煩躁沉悶的心情一樣。
蘇聯計劃委員會的主席梅日勞克,沉重的說道:「難道我們不能在軍事上,盡可能的把德國人限製在三大工業區的西部?「
他在質問的時候,也把目光看向蘇聯軍方的高層們,約瑟夫也想聽一聽軍方的高見,雖然他很清楚現在蘇聯的困境,可萬一很遺憾,蘇聯軍方的官員也是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
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直言不諱的說道:「這樣很難做到,除非我們付出十分沉重的代價,但在戰爭初期也可能收效甚微。」
「三大工業區的位置太過靠近西部,尤其是列寧格勒工業區,除非我們能夠控製住整個芬蘭灣的兩岸,否則的話,列寧格勒必然會直接受到戰爭的波及。」
「相較於德國,我們的海軍終究實力太弱,而且力量也更加分散。」
蘇聯和德國不同,德國海軍是一支完全現代化的世界海軍,並且集中分布於波羅的海和德國大西洋沿岸,同時因為吞並了奧匈帝國,現在德國也有了一支地中海艦隊。
波羅的海和大西洋沿岸的德國海軍,二者完全可以通過基爾運河溝通,可以看成一個整體。
事實上德國也是這做的,這兩地的海軍都歸屬於德國的北方艦隊管轄,所謂的北方艦隊就是原德國的公海艦隊。
因為吞並了奧匈帝國海軍的原因,阿道夫政府將其改編為「北方艦隊」,用於區別於地中海艦隊。
至於為什不叫「大西洋艦隊」,則是因為地中海也屬於大西洋,至少歐洲人是這樣劃分的。
也就是說在波羅的海,德國海軍的北方艦隊就是無可爭議的區域霸主,它完整的繼承了德國公海艦隊的衣缽。
因為一戰後,德國簽訂了倫敦條約,原公海艦隊的編製也受到了限製,所以在二十年代以後,德國原公海艦隊就轉向更加「精銳化」,不斷更新疊代,維持其作為世界海軍強國水準的主要發展方向。
阿道夫上台後,原公海艦隊也在不斷掙脫倫敦條約的限製,所以近些年來,公海艦隊也是北方艦隊不僅質量上維持世界一流水準,規模也開始不斷壯大。
但是不管阿道夫上台前還是上台後,德國海軍在波羅的海的霸權都不是蘇聯波羅的海艦隊可以碰瓷的。
而波羅的海艦隊已經是蘇聯最強大的海軍主力艦隊。
目前蘇聯有三大主力海軍艦隊,按照實力排行,分別是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和太平洋艦隊。
除了三大主力艦隊以外,蘇聯海軍還有若幹個相對獨立的區艦隊,也就是北方區艦隊,紅旗阿穆爾河區艦隊,第聶伯河區艦隊,海區艦隊—
北方區艦隊也就是前世蘇聯北方艦隊的前身,不過現在蘇聯還沒有將其地位抬升上來。
但是毫無疑問,北方區艦隊可以看做蘇聯的第四海軍艦隊,管轄範圍覆蓋整個蘇聯北極地區的海岸線,包括白海入口。
目前蘇聯政府已經在討論是否將其升格為第四艦隊,畢競北方區艦隊的任務比較繁重,包括保衛蘇聯在北極地區最重要的不凍港和海軍基地。
保護至關重要的北方海上航道的西段,防禦來自挪威方向的海上威脅還有潛在的德國海軍威脅—·—
第聶伯河區艦隊的情況相對特殊,在前世這支區艦隊並沒有現在的地位,因為前世蘇聯還有一支多瑙河區艦隊。
這是蘇聯疆域變化的結果,前世蘇聯的勢力一直蔓延到整個烏克蘭全境還有羅馬尼亞部分區域,因此多瑙河區艦隊就擔負著蘇聯西部的防禦重任。
而現在這些區域則變成了德國的勢力範圍,多瑙河區艦隊自然也就無法實現。
它的國土防禦職能也被第聶伯河區艦隊所繼承,讓第聶伯河區艦隊的地位得到了較大提升,成為蘇聯最重要四支區艦隊中的一個。
以上就是,蘇聯海軍的大致情況,不過從蘇聯海軍的力量分布也可以看出來,蘇聯在海軍發展上的困境。
因為廣闊的國土,所以蘇聯海軍力量不得不分散開來,這讓本就薄弱的蘇聯海軍,更難發揮出主動作用。
而蘇聯的眾多區艦隊,很多也無法裁撤或者整合,他們在區域上都是必不可缺的,誰讓蘇聯的鄰居眾多呢!
就比如紅旗阿穆爾河區艦隊,它就要配合太平洋艦隊,維護蘇聯在遠東領土的安全,也可以稱是蘇聯海軍在遠東地區的「保底」力量。
蘇聯在遠東的主要威脅就是日本,而作為蘇聯三大艦隊的太平洋艦隊,毫無疑問在麵對日本海軍威脅時,根本就力不從心。
所以蘇聯必須考慮到,如果太平洋艦隊被日本殲滅,這個時候紅旗阿穆爾河區艦隊,就必須挺身而出,配合蘇聯陸軍在國土內,抵抗日本可能對遠東領土的進攻。
而蘇聯的其他區艦隊也是差不多的情況,蘇聯海軍的經費本就有限,還要養這多艦隊,僧多粥少,處境自然很難好起來。
這還不是蘇聯海軍要麵對的全部問題,蘇聯海軍的另一個痛點和德國海軍恰好相反,那就是這多艦隊,卻無法做到互通有無。
尤其是蘇聯的三大艦隊,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無法指望他們相互支援。
所以在麵對德國的北方艦隊時,波羅的海艦隊基本上是孤立無援的狀態,加上本來就「困在牢籠」,蘇聯軍方怎可能指望其保護列寧格勒工業區的安全。
圖哈切夫斯基元帥說道:「列寧格勒直麵德國海軍的威脅,同時在空軍方麵,也容易受到德國的打擊。」
「戰爭一旦爆發,這必然會受到炮彈的波及,從而對列寧格勒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影響。」
「莫斯科工業區還有烏東工業區的情況相對好一些,但也很有限,也麵臨著無險可守的困境。」
「因此我隻能建議在國土西部,布置一些軍事要塞,圍繞高地和河流,置換和拖延德國軍隊的前期攻勢,為我們爭取時間。」
「同時,現在二五計劃已經完成,我們也應該加速工業和軍事力量向東部的轉移,尤其是烏拉爾等東部工業區,國防工業建設要爭分奪秒,加速進行。」
「隻要能夠抵禦住德國人對我們最初的攻擊,我們就可以憑藉戰略後方,重新組織有序的反擊9'
「德國雖然在工業上比我們強大,但是德國的短板也十分突出,尤其是能源領域,一旦德國和我們的戰爭進行到一定階段,德國的能源必然緊張短缺。」
「因此,我們必須保證好海石油生產基地的安全,同時應該把能源作為我們和東非,美國等石油生產大國外交的一個必要談判條件。「
「限製德國的石油進口,就是限製德國的戰爭潛力,屆時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一點,讓德國的裝甲和車輛,完全喪失主動進攻能力。「
作為蘇聯大縱深作戰理論的提出者,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沒有拿出自己的這一套主動進攻理論,而是提出用「拖延和縱深防禦」戰略,限製未來德國的進攻,也是實屬無奈。
他作為大縱深作戰的頂級軍事理論家,當然想和德國正麵掰掰手腕。
但是現在蘇聯的國力和軍事實力,根本無法支撐他這套理論在未來蘇德戰爭的初期發揮作用。
因為德國軍隊的實力還有武器裝備等等都領先於蘇聯,如果采取主動進攻,吃虧的必然是蘇聯。
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的態度也代表了現在蘇聯絕大部分軍官的想法,當然,如果有頭鐵的將領,認為憑藉蘇聯人的「意誌」就可以抵消德軍的「鋼鐵洪流」,那這個人肯定是個滿目自大的蠢貨。
德國空軍和海軍的實力暫且不說,德國可是全世界公認的「第一陸軍強國」,而蘇聯和德國未來的戰爭中,陸軍也必然是絕對的主力。
如果是德奧合並以前的德國,那蘇聯的軍方肯定還想掙紮一下,發揮一下蘇聯的體量優勢,但是德奧合並後,這種體量上的優勢,蘇聯也沒有了,唯一可以利用的就隻剩下如蘇聯全世界最頂級的陸地國土縱深優勢了。
其實,真要討論國土縱深,那肯定還是東非和美國這種國家最舒服,雖然兩國在陸地上的國土縱深比不過蘇聯,可是兩國有海洋作為屏障。
也就是說隻要兩國海軍足夠給力,完全不用擔心敵人從陸地上突擊到國土內。
東非在海洋方麵比美國還稍微差一點,這主要指的就是東非在地中海的軍事存在感很薄弱,不過一旦這個短板補齊,東非的安全性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不過就算沒有地中海,敵人想通過北非進攻東非,難度也極大,畢競中間還隔著一個難以逾越的撒哈拉沙漠。
約瑟夫眼看蘇聯軍方在對待德國方麵提不出什突出的建議,他拿著手的菸鬥,敲了敲桌麵,把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同誌們,在麵對德國這個大敵時,我們必須承認,蘇聯是存在巨大劣勢和安全隱患的。」
「德國和蘇聯必有一戰,但是我們也絕對不能因為德國的強大,就選擇坐以待斃。」
「因此為了對抗德國,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甚至是和我們昔日的敵人聯起手來,隻有先解決了德國,讓我們偉大祖國屹立不倒,我們才能考慮勞動者祖國的未來。」
「所以今後幾年,我們的外交要全麵轉向,暫時放下意識形態的對外輸出工作,把國防安全始終放在首位。」
「積極開展和東非,美國等西方非極端民族主義國家的外交活動,團結一切可以對付極端民族主義國家集團的國家,把這個全世界共同的敵人溺死在世界人民的汪洋之中。」
現在蘇聯政府陷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他們確信阿道夫領導的德國,一旦完成整軍備戰工作,就一定會先對蘇聯宣戰。
這個判斷得益於西方國家的拱火,還有德國自身營造出來的輿論,所以幾乎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都相信德國會先擊敗蘇聯,再對付歐洲其他國家。
正是因為這個認知,所以蘇聯才會下定對付德國的決心,現在約瑟夫一錘定音後,也意味著蘇聯在外交工作領域接下來會完全轉向。
尤其是對東非和美國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的態度發生極大的逆轉。
而事實上近幾年來,已經是蘇聯和東非,美國關係最好的時候,雖然雙方充滿了猜疑,但是也開展了初步的接觸和合作。
現在,約瑟夫下定決心進一步推動三國關係的上的「解凍」。
他對蘇聯的官員們說道:「這次慶祝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勝利,我們本來就邀請了東非和美國兩國的代表,藉助這個契機,我們的人員要積極和兩國溝通,並且表現出友善的態度。」
「國家的輿論機構,宣傳部門也要做好轉變的理準備,對外作部收緊。」
「外交委員會也要拿出份預案,必要的時候,我甚可能會選擇出訪東和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