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雙擊屏幕即可自動滾動
    王安石與曾鞏相識於慶曆元年(1041)秋,彼時的王安石隻是數千名進京應試的舉子之一,而曾鞏已在太學嶄露頭角,深為歐陽修所器重。

    說來也巧,兩人的初見之地是東京城的一家陋巷小店,“疏簾掛秋日,客庖留共食。紛紛說古今,洞不置藩域。”兩人把盞言歡,談古論今,一見如故。

    是科,王安石高中甲科第四,曾鞏卻憾然落第,此後便聚少離多,盡管天各一方,然尺素頻傳,情誼未減。

    科場接連失利,又遭父喪,對曾鞏的打擊至深,“是以三遇文闈,一逾歲紀,足跡不遊於場屋,姓名不署於鄉閭。”一度心灰意冷,不願再考。

    幸得王安石書信砥礪,方重燃心誌,時隔十五載,再赴闈場。

    誰能料到,兩人在京師的重逢之地,競仍是一家陋巷小店。

    “子固兄!”

    “介甫賢弟!”

    今日一早,曾鞏重遊太學,順道旁聽梅聖俞、李泰伯(李靚)等舊友講學,品茶敘舊。

    放學後,曾、梅二人同赴歐公府邸,因午後已在吳記雅間訂席,故未進午膳。

    臨近申時,三人在歐陽發的催促下動身,念及相距不遠,遂安步當車,及至店門,正碰上騎驢而至的王安石。

    王安石翻身下驢,曾鞏前行數步,四目相交,雙手緊握,恍若十五年前初見之時。

    “客官麵請!”

    孫福引五位客官入雅間落座,隨後進廚房通傳,並取出一應餐具送至雅間。

    吳銘四人早已備好料,待客人到店,便即著手烹製。

    個別菜品已提前完成絕大部分工序,比如今日限定的新菜一一布袋雞。

    “布袋雞?”

    備料時,三個廚娘乍聞菜名,皆麵麵相覷。

    吳振華脫口道:“整雞脫骨?”

    老爺子雖不曾正經拜過師,卻博覽群書(指烹飪書),對各大菜係都有所了解。

    吳銘笑著點點頭:“會搞不?”

    “搞不來!”吳振華果斷搖頭,賣蓋飯沒這需求,“正好跟你學兩手。”

    這可不好學喲……

    布袋雞是魯菜的傳統名菜,有好幾個版本,但無論是哪個版本,都必須整雞脫骨,以雞作袋,內藏八寶。

    吳銘今天要做的是陽穀布袋雞,又名鸞鳳下蛋。

    這道菜相傳是陽穀縣獅子樓的鎮店名菜,這家酒樓因武鬆在此鬥殺西門慶而聞名於世。

    整雞脫骨屬於難度較高的刀工技法,正常做不用把骨頭翻出來,給吳銘一把剔骨小刀,他就能將脖子、雞胸連著腿骨一並卸下來,整個過程不會超過十分鍾。

    今天重在教學,他刻意放慢了速度。

    雞已去羽,去掉爪尖、翅尖和尾尖(雞屁股)。

    “所謂整雞脫骨,即要在保證雞肉完整的同時,去掉雞骨。”

    先處理雞翅,吳銘剌開雞皮,在關節處碚斷,抽出翅骨,隨後拆解骨架。

    落刀斬斷頸骨,維持後頸皮不斷,從殺雞時留下的刀口處抽出雞脖和氣管。

    卸開翅骨與胸骨的關節,翻起雞皮,他一邊講解,一邊下刀,徐徐推進,使骨肉分離。

    三個廚娘全神貫注,越看越驚。

    但見刀鋒過處,似蠶食桑葉,筋腱、皮肉迎刃而解,過不多時,整副骨架便被完整地剔出。吳銘將大腿骨與身架骨連接處斬斷,將無皮肉的身架骨、脖頸連同內髒、氣管、嗉袋一並取出。“去胸骨時須留意脊背,此處最薄,也最容易破皮;剔腿骨時要先將骨頭上的筋腱刮斷,便於出骨。”他麻利地剔除腿骨,將雞肉翻回來,展示給四人看。

    外觀依舊是一隻整雞,除頸部留下兩道切口,表皮無一絲破損,但內已被徹底掏空,軟趴趴地癱在砧板上,莫名的喜感。

    三個廚娘已驚得說不出話,又是打開新世界大門的一天,從未設想過的剔骨方法,想來庖丁解牛也不過如此。

    三人心知肚明,莫看師父(吳大哥)輕鬆寫意、遊刃有餘,實則不知試過多少次錯,下過多少苦功。“行了,以後有的是給你們練手的機會,抓緊備料吧。”

    吳銘將脫骨的雞肉用提前備好的香料水醃上,雞骨架則用來吊湯。

    另取雞胸肉數片,讓錦兒剁成雞茸,並加入適量的蛋清、料酒、澱粉、鹽和味精,順一個方向攪拌均勻,再擠成指頭大小的丸子。

    八寶並無固定搭配,但無論怎搭配,海鮮都不可或缺。吳銘選用的是海參、豆腐幹、玉蘭片、青豆、香菇、火腿、蝦米及雞肉丸子。

    將各色食材切成小方丁,鹵一顆雞蛋,剝去蛋殼。

    起油鍋,將八角、花椒、小茴香煸香後撈出,入蔥、薑末稍煸,將切丁的食材倒入鍋中炒熟炒香,以少許的鹽、醬油和料酒調味。

    將八寶自頸部刀口處裝入布袋雞中,將之填滿,隨後在尾端開條口子,塞入鹵好的雞蛋,用竹簽別住刀囗。

    “不宜填得太滿,以免待會兒蒸製時撐破表皮。”

    吳銘往鍋倒入寬油,將再度鼓脹起來的布袋雞放在笨籬上,擺出雞腿盤曲、腹朝下的趴窩下蛋造型,待油溫燒至七成熱,將雞放入鍋內炸至金黃,撈出瀝幹,轉入盆中。

    放入蔥薑、料酒、醬油和雞湯,上鍋蒸製,並用牙簽在雞腹處戳幾個小孔,放出熱氣。

    孫福進廚房端菜時,布袋雞的濃香已充盈其間,他使勁吸嗅幾口香氣,端起糖醋鯉魚折返雅間上菜。吳銘將蒸至軟爛的布袋雞取出,擺盤,抽掉封口的竹簽。

    往鍋倒入少許底油,再倒入蒸雞用的原湯,加入適量的醬油、雞湯和料酒,勾芡收濃,淋在布袋雞上。

    “走菜”

    雅間,新客曾鞏早已傻眼。

    按理來說,宴飲的目的從來不在吃菜飲酒,而在於敘話言誌。

    今日卻顛倒過來,菜一上桌,眾皆專注品肴,縱使敘話,話茬也基本圍繞著菜品展開。

    歐陽修和梅堯臣許久不曾品味吳記的菜肴,一直惦記著這口,王安石雖然前幾日才請了吳掌櫃上門做菜,但今日呈上的菜品大多迥異於旬日所烹。嚐新嚐鮮唯恐不及,哪有心思閑聊?

    更遑論初來乍到的曾鞏,店的每一道菜都出乎他的意料,遠超他的預期!

    比如這碗千絲豆腐,竟將豆腐切作發絲般的細絲,湯麵諸色交織如畫,意境深遠;又比如這盤雪花雞淖,化雞為雪,吃雞不見雞,端的神乎其技!

    此等奇菜,他在京時從未聽聞,如今竟一連上了十數道!

    不僅賣相驚豔,滋味亦是絕佳。

    曾鞏本就餓了,嚐罷第一口便停不下來,一時之間亦無暇敘話。

    唯獨歐陽發有意表現自己,一邊吃菜一邊為曾鞏介紹。得益於替吳掌櫃重新為菜品命名,吳記雅間的菜肴他雖不曾逐一嚐過,成菜的色香味卻都略知一二。

    “鯉躍龍門”

    孫福呈上新菜,眾人的目光齊齊落於盤中,但見一尾鯉魚被炸成飽滿弓形,通體裹覆油亮醬汁,首尾高高揚起,活似躍出水麵,姿態極其鮮活,動感十足!

    又是哇聲一片。

    歐陽發神色如常,侃侃而談:“此菜本不作市售,隻在秋闈前為眾考生烹過一次,彼時嚐過此味的考生,中舉者超過半數!”

    話音未落,座中忽然響起一聲冷哼,歐陽修嗤笑道:“聽你的意思,彼時你亦在場?”

    言外之意再清楚不過:超過半數中舉,偏生把你落下了?

    饒是歐陽發臉皮再厚,此刻也不禁老臉發燙,連忙岔開話頭:“此菜講究個魚熱、油熱、醬汁熱,最宜趁熱食用。子固兄將赴春闈,合該由你嚐第一口,今科必定高中!”

    這話在理,歐陽修、王安石和梅堯臣盡皆出言應和。

    曾鞏推辭不得,隻好率先舉箸,可盯著盤中仿若奮力躍向龍門的鯉魚,委實不忍動筷。

    這哪是菜,直如畫作一般!

    終是落筷,夾住一塊翻卷的魚肉,輕巧撕下,送入口中。

    “哢嚓”咬破外層薄薄的酥殼,包裹在內的熱氣裹挾著魚鮮味洶湧而出,魚肉嫩滑清鮮,炸物的油香伴著糖醋汁的酸甜滋味在舌尖上綻開,真個妙極!

    眾皆嘖嘖稱奇,讚歎未絕,孫福又呈上一樣新菜。

    “布袋雞”

    平底大盤中臥著一隻醬汁油亮的整雞,乍看之下,似無奇特之處。

    濃香隨熱氣撲鼻,隻覺香氣異常豐富,遠非單純的蒸雞可比。

    孫福按吳掌櫃的囑咐說道:“諸位品嚐時可先用筷子輕壓雞腹,再剖腹而食。”

    歐陽修當即照做,以筷子輕壓雞腹,用於封口的鹵雞蛋立時滾出。

    “哦哇!”

    眾皆愕然驚歎。

    吳掌櫃果真不烹尋常之肴,此雞看似平平無奇,內競暗藏乾坤!

    筷子一劃,軟爛的雞腹隨之剖開。

    內是滿滿當當的餡料,青、紅、黃、褐等諸色錯雜,有些食材曾鞏識得,另有一些食材卻前所未見,隻覺鮮香濃鬱,煞是誘人!

    他喉頭連滾,下意識便舉起勺子,等他回過神來,手已自作主張地舀起一勺餡料送進口中。怪哉!昨夜路過此間,分明把持得住,為何今日競情難自已……看來並非自己定力過人,實是吃太飽的緣故。

    他正暗暗自責意誌不堅,極其豐富的滋味已充盈唇齒,醬香打底,鮮香、豆香、筍香、菌菇的獨特清香以及雞肉的脂香,脆、綿、彈、軟……各色食材的口感和香味隨著咀嚼碰撞、交融,個中滋味,難以道盡!歐陽修到底見多食廣,一嚐之下,便知其中添了海鮮!

    吳掌櫃特為曾子固烹製此肴,用料之珍,誠意十足!

    身為東道的醉翁,自也麵上有光。

    另四人雖未必識得食材,卻也知餡料乃此菜的精華所在。

    遂頻頻動勺,八寶餡料迅速減少,雞腹也隨之變得幹癟。

    王安石奇道:“怪哉!此雞競似無骨!”

    片刻後,眾皆驚覺:此雞誠然無骨!

    曾鞏歎為觀止:“骨架盡脫而皮肉不損分毫,此等絕技,堪稱登峰造極,怕也隻有京中庖廚方能為之!”

    “非也!”歐陽修大搖其頭,“此技獨吳掌櫃能為之!莫說坊間庖廚,縱是宮的二百禦廚齊上陣,也斷然做不出來。”

    梅堯臣也說:“此等技藝,於旁人或可稱作登峰造極,但對吳掌櫃而言,恐怕隻是尋常。”這是實話,醉翁和老梅算是吳記川飯元老級的食客,這半年來,每當二人以為這便是吳掌櫃壓箱底的絕活時,對方卻總能烹出令人大開眼界的新奇菜肴。

    尋常庖廚但凡學個一招半式,便可在東京食林占據一席之地,吳掌櫃卻獨創千招百式,迄今仍不見窮盡之時,委實匪夷所思!

    莫非……真如坊間所傳,吳掌櫃曾得神仙點化?

    歐陽修忽又想起官家欲於冬至郊祀時繞道吳記一探,不知吳掌櫃屆時又會做出什菜來。

    隻盼吳掌櫃能悠著點,倘若教官家念念不忘,他們這些當臣子的便有得愁了。

    廚房,吳銘取出糯米粉、粘米粉、紫薯粉和糖桂花。

    謝清歡詫異道:“師父,菜已上齊,還要做什?”

    “再做一盒蒸糕。”

    略一停頓,轉而問何雙雙:“你會做廣寒糕?”

    此前在賜酺盛會上,吳銘嚐過這種蒸糕,在狀元樓所售的幾種蒸糕,數它的口感和味道最佳。這些尚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廣寒糕不僅是中秋美食,更有“蟾宮折桂”的寓意,放榜前夕,士子往往會互贈此糕以盼討個好彩頭,類似今天的狀元糕、定勝糕。

    順帶一提,定勝糕同樣源自宋代,隨著宋室南遷傳入杭州,韓世忠率軍隊北伐時,江南百姓便會送上此糕以鼓舞士氣,後來逐漸演變為蘇浙地區考前必吃的糕點之一。

    何雙雙給出肯定回答。

    糯米粉和粘米粉是傳統蒸糕的核心食材,根據兩種粉的配比及配料的不同,衍生出諸多品類。廣寒糕的做法非常簡單,隻須將糯米粉和粘米粉按比例混合,以桂花甘草汁拌勻,搓成糕粉,篩進模具,上鍋蒸熟即可。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拌勻的糕粉應是一攥成團、一搓成粉的狀態,因糯米粉有黏性,蒸出來後自然會變得緊實。

    由於這個時節已沒有鮮桂花,吳銘便改用糖桂花來做,再在中間加一層紫薯粉,使色澤和口感更豐富。將糕粉依次篩入模具,用刮刀刮平糕麵,隨後橫三豎四,切成十二個小方塊,上汽後大火蒸製十來分鍾。

    出鍋,趁熱脫模,在糕麵上灑少許糖桂花,取洗淨的桂葉墊在食盒,將廣寒糕置於其中。時辰不早,四人著手備料。

    臨近酉時,孫福推門而入:“掌櫃的,雅間結賬!”
章節報錯
推薦閱讀

本站隻收錄已完結小說,所有小說由網友上傳,如有侵犯版權,請來站內短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處理。

可樂小說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