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立冬時節,“根脆土將凍,葉萎霜漸濃。”
京師地寒,冬月無時新菜蔬,上至宮禁,下及民間,家家戶戶采買收藏,以充一冬食用。
之前在宮擺攤時,便見滿載冬菜的太平車絡繹駛入宮中。
市井坊間更顯擁堵,沿途車載馬駝,充塞道路,富戶之家自四郊田莊運返食貨,押車健仆揚聲呼喝;升鬥小民或推車或肩挑,亦爭購過冬之需。
四人一車隻得跟在這浩蕩的人流後緩緩行進。
吳銘早已發現,現代和宋代的日期雖不同步,兩邊的二十四節氣卻一一對應。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麵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至秦漢時期,已經形成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所謂節氣,即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曆的時日。每年運行360度,因此共有二十四個節氣,每月兩個。
立冬意味著太陽運行至黃經225度,換算成公曆,即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日期相對固定。宋代的天文測算非常精確,誤差很小,古今基本一致。
在宋人的觀念,十月一日並非冬日之始,立冬才是。
正所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立冬至,一年的農忙終了,作物收割之後便要收藏儲存。
菘菜、蘿卜、冬瓜、黃瓜、茄子等是冬藏最主要的菜蔬品種,或窖藏或醃製,或“以爐灰藏之,可至四、五月”。
大戶人家還會貯藏水果,如青梅、枇杷、林噙、小棗、葡萄、菱角、鵝梨、甜瓜、甜橙、橄欖、荸薺等,以及包括蛤蜊、螃蟹在內的珍稀食材。
現代雖然有大棚作物,但價格並不便宜,普通家庭尤其是北方農村地區仍然會貯藏大白菜、土豆、蘿卜等,單戶可達數千斤。
吳銘當然也會根據應季的食材及其價格對店的菜單進行調整,盡量不讓反季節的綠色蔬菜出現在吳記川飯,以免震撼宋人一千年。
行至麗景門處,同張鐵嘴拱手作別,吳銘三人駕車回到麥秸巷中。
“師父!”
謝清歡開門相迎,眾人將一應器具收進廚房。
發放工錢時,李二郎問:“掌櫃的,時值立冬,咱可要儲藏些菜蔬鮮果?”
不待吳銘作答,謝清歡搶先道:“師父法力無邊,曆冬霜如沐春風,有種豆得瓜之能,自不必拘於時節。”
這便是大家閨秀的底蘊,換作李二郎,決計說不出這種話來。
吳銘啞然失笑,心想你這腦補能力,不去當說書人委實屈才了。
謝清歡倒不全然是拍馬屁,她拜師四月有餘,見識過無數新奇食材及反季節菜蔬,足見仙界物資豐盛,靈氣充沛,已不再受時節所限,絕非凡間可比。
李二郎見吳掌櫃並未否認,便知謝廚娘所言不虛,眼底敬畏之色更濃,又問:“待到寒冬臘月,店會否歇業?”
二郎自不樂見吳記歇業,他上無老下無小,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就指著吳記的夥食過冬哩!吳銘搖頭稱否。
平時已有旬休,過年過節便不歇了,套用現代的概念,這叫調休。
李二郎喜不自禁。
孫福同樣欣喜,有活兒幹便有錢賺,何況還能享用吳記豐盛的夥食,即便全年無休他也樂意。隻是他家中尚有老母,仍需儲備過冬的食貨。
二人領了工錢,各自回家,孫福順路將餐車送至何雙雙府上停放,自往市集采買不提。
廚房終於隻剩師父和自己,謝清歡立刻獻上適才雕刻的蘿卜花。
吳銘略略掃了兩眼,微微頷首:“不錯。”
經過多日的苦練,他這徒弟已經掌握基本的雕刻方法,學起定式來自是事半功倍。
“師父,時辰尚早,弟子還想再學些本事……”
謝清歡說著,目光頻頻瞄向灶台。
吳銘豈會瞧不出她的小心思?一語戳破:“你想學顛鍋?”
“好!”
“好什好!等明日人到齊了再說。”
吳銘之前答應過要教她,他一向說到做到,明天會在教何雙雙的時候順帶教教她。
“……”
師父的意思分明是要教雙雙姐。
謝清歡越發感到自己大師姐的地位日漸不保。
“非是為師偏心,你過來一”
吳銘走至灶前,拍了拍鍋沿:“你試著單手將它平舉起來。”
謝清歡依言照做,抓住鍋把手,暗中使勁。
想她初來乍到時,活脫脫一個弱女子,莫說單手,兩隻手都夠嗆。
在現代廚房高強度幹了四個多月,力氣顯著提升,這回倒是勉強舉起來了,但頭重腳輕,不穩也不平,更別說維持住了。
中餐廚師的其他部位都可以瘦,唯獨胳膊特別是小臂必須有勁。直徑50公分的炒鍋,光是淨重就有四斤多接近五斤,再加上鍋的菜,沒兩把力氣顛不了一點。
當然,顛鍋不僅要有蠻勁,還得會使巧勁。
“弟子不成………”
謝清歡嚐試失敗,頹然將鍋放回原位,隻覺雙頰發燙,略顯窘迫地低首垂眸。
吳銘並無責怪之意,唯有語重心長:“別看你雙雙姐身形窈窕,你明天可以觀察她的手臂,比你的粗一圈不止。為師之所以讓她掌灶,經驗足是一方麵,胳膊有勁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見徒弟垂頭喪氣,儼然霜打的茄子,他溫言寬慰道:“你也不必灰心,小何她自幼學廚,至今已有十六七年。你正經學廚不過四五月,若再認真學個幾年,成就必定在她之上!”
“真的?”
謝清歡霍然抬頭,滿臉希冀。
“當然!”吳銘正色道,“你的天賦高過她,你的師父強過她的師父,焉有不如她之理?”謝清歡霎時雙眸生光,鬥誌高昂,此前的種種委屈悉數釋然,原來師父從未冷落自己,相反,師父最看好的人自始至終都是她!
“弟子定當勤加練習,不負師父所望!”
說做便做,她當即開練。
吳銘囑咐道:“有上進心是好事,但須張弛有度,勞逸結合,凡事過猶不及。”
“弟子省得!”
到底是小丫頭,真好哄啊……
吳銘不再多言,回家休息。
翌日。
又是一個周末,自從停賣早飯,吳銘基本都是倒數第二個到店。
今天是倒數第四個,他剛把店門打開,三老便大駕光臨,開口就催更“兒子與趙官家的二三事”。天天給三老講述,吳銘感覺自己講故事的能力顯著提升,以後退休了,說不定也能當個說書人。何雙雙師徒顯然已經得知今日要學新技術,吳銘買菜歸來時,就見三個廚娘齊刷刷投來灼灼的目光。正好有空,那便進入教學時刻!
顛鍋其實不難,前提是要掌握技巧。
三個廚娘立時圍攏過來。吳銘拿起手布,裹緊鍋耳,拇指在上,其餘手指在下托住鍋身,避免鍋體滑動。
“仔細看我是怎抓鍋的,一定要抓穩,保持鍋體傾斜,前推後拉,利用慣性使食材上揚並翻轉。”他一邊講解一邊示範。
“肩不要動,用手肘、手臂的力量,先把推拉的動作學會練熟,再論其他。”
ps:每個月總有那幾天無心碼字,就當請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