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烤冷麵
自九月底以來,隨著周邊州縣的舉人陸續進京,吳記川飯的新客也與日俱增。
吳銘並未刻意攬客,吳記川飯目前的客流量已足夠多且足夠穩定,引流來再多客人,容納不下都是白搭。
狀元樓則在宣傳上下足了功夫,早已將自家酒樓形塑成考生進京後必去的“打卡地”,每至科舉年,便是狀元樓的旺季。
隻因吳記川飯相隔不遠,近來風頭又盛,去狀元樓用飯的食客,難免會耳聞吳記之名,少不得要兩相比較。
萬事萬物最怕一個“比”字,貨比貨得扔,人比人得死,在食客口中,吳記川飯的菜肴自是全麵勝過狀元樓,甚至發出羞辱式的言論:“嗐!若非吳記的雅間一席難求,誰來狀元樓啊!”
諸如此類的話傳入劉保衡的耳朵,直教他七竅生煙!
暗忖吳記川飯眼下不過是家陋巷小店,便已有如此聲勢,若真讓那姓吳的做成正店,以後進京趕考的客流怕不是都要被他搶了去!
劉保衡用盡各種辦法,或折價,或贈禮,卻扭轉不了逐漸走低的口碑。
其實狀元樓並未做錯什,菜品相較往年滋味不曾稍減,品類更是隻多不少。
怎奈碰到了吳記川飯,竟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隔三差五便推出新菜,既新奇,又美味,委實不講理!
相形之下,便顯得狀元樓越發拉胯了。
飲食首重滋味,促銷活動做得再多,也隻是錦上添花。
進京趕考的舉子大多不差這頓飯錢,自然用腳投票,紛紛慕名而至。
張載並非第一個慕名而來的舉子,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而引他前來的梁燾,則是吳記常客。
他自稱“今科舉子”,其實並不準確。
梁燾以父蔭入仕,在朝中掛了個閑職,今科所赴闈場叫作“鎖廳試”,是專為現任官員設置的科考。
換言之,他現今已是官身,隻是尚未取得功名罷了。
他此番本是接應同鄉舉子,偶然聽聞鄰客議及狀元樓,遂脫口相薦。
言出即悔,吳記已是食客盈門,座無虛席,何苦自添競爭者?
然話已出口,覆水難收,吞吞吐吐反顯小氣,索性詳細告知吳記的三條規矩,末了道:“吳記夜市亦是一絕!近日來,每當入夜,吳掌櫃便會驅車至京中各處設攤,二位若能巧遇,萬勿錯過!”
聽罷此言,張、呂二人已是心癢難耐。
敢立規矩的食肆,他二人何曾見過?必有過人之處!
於是乎,待安頓停當,兩人便相約來到麥秸巷中,尋至吳記川飯店前。
果不其然,門前排號者眾!
“子厚兄,快看!”
呂大鈞伸手指向門簷處。
張載抬頭看去,霎時瞠目愕然。
此等小店,竟得歐陽學士親題匾額!
兩人正要進店,忽在排號等候的食客中瞧見幾張熟麵孔。
“公掞賢弟!”
正是同路進京的朱光庭等舉子。
“巧極!”朱光庭笑起來,“二位也來吳記嚐鮮?”
“我二人亦是慕名而來。”張載的視線落到對方手的排號牌上,“這木牌,不知何處領取?”
朱光庭爽快道:“何必另取號牌,既相逢,不如同席!”
“如此,甚好!”
張、呂二人求之不得,立時加入其中。
等候多時,終得入店,滿室香氣撲麵,勾得眾人喉頭連滾。
環視店內,見在座幾乎人手一隻琉璃杯,不禁暗暗咋舌。
京師竟豪奢至此,連這等小店,也以一等琉璃待客!
眾人心下驚詫,麵上卻不動聲色,恐露鄉鄙之態,遭京人竊笑。
李二郎麻利地抹淨桌子,招呼眾客落座:“諸位客官,用些什?”
張載要來一份食單。
眾人看過,又是一驚,心想京中菜肴,竟迥異於外地!這食單上所列菜肴,在座竟無一人嚐過!
“咦?”
呂大鈞將食單翻來覆去看了兩遍,奇道:“聽聞貴店有兩道佳肴,喚作鯉躍龍門、及第粥,為何食單上未見?”
李二郎不答反問:“諸君可是進京趕考的舉人?”
近幾日,有不少進京趕考的舉人指名要吃這兩樣菜,他早已見怪不怪。
得到肯定答複後,李二郎歉然道:“對不住,及第粥和鯉躍龍門眼下已不作市售,春闈開考前或將再次推出,諸君若有意品嚐此味,多多留意小店告示便是。”
這當然是吳銘的意思。
既然這兩道菜的呼聲很高,搞個限時返場也無不可。
李二郎遂指著食單,推薦起其他菜肴:“客官且看,這清炊白魚取活魚現蒸,最是鮮甜!千絲豆腐乃小店自創,湯麵如畫,滋味也極鮮美……”
他專揀備料足、烹製易、售價高的菜推。
在座皆是初來乍到的外鄉人,對吳記的菜肴一無所知,自然是夥計推薦什便點什。
倒非專坑外鄉人,食肆皆是這般行事。
何況李二郎所薦菜肴,滋味確是一等一。
眾人吃得盤幹碗淨,酒足飯飽,饜足非常,連聲稱讚。
次日,張載、呂大鈞又上狀元樓一探,不禁大搖其頭。
吃罷吳記,再吃狀元樓,高下立判!
無怪進京舉子首選吳記用飯,果非虛言!
……
吳銘對吳記川飯和狀元樓的此消彼長一無所知,準確地說,他無暇關注這些事,他正在琢磨如何善用餐車的功能。
在任務期間,餐車暫時獲得了中轉站的屬性,但這不代表所有的現代物品都可以隨車攜帶至東京,仍然有所限製。
關於什東西能帶,什東西不能,兩界門並無明確定義。
吳銘漸漸摸索出幾條不算規則的規則。
一是形製,不能太過現代,至少看起來得是宋代工匠能夠造出來的。
二是材料,表麵不能使用塑料、橡膠等超出時代的材料。
如果是炊具,燃料則僅限於柴和炭。
簡而言之,凡是超出宋人理解的物品,比如電烤盤、卡式爐等器具,一律出不了灶房。
這也正常,如果把這些東西帶出去,旁人一旦問起,吳銘連糊弄都沒法糊弄。
而類似製作蛋烘糕的小鍋,則被允許帶上餐車,事實上,他這幾日已經將宋代的平替品換成了現代不粘鍋,用起來順手多了。
吳銘早已想好說辭,如果有人問起,他就說是請工匠定製的,然而,迄今為止還不曾有人問過他。
或許在食客看來,吳掌櫃連餐車都能定製一輛,區區炊具,豈在話下?
這天上午,眾人正在廚房備料,在外麵看店的吳建軍突然嗷一嗓子:“快遞!”
“來了!”
吳銘出門簽收快遞。
見快遞小哥送來半大不小的兩個箱子,吳建軍滿臉好奇:“你又買啥了?”
“家用的碳烤爐和烤盤。”
“買這玩意兒作甚?”
吳銘早已習慣老爸這種現代白話夾雜宋代白話的措辭,他有時也會無意識地蹦出類似的話。
“出攤用。”
“啊?這能帶過去嗎?”
“應該可以吧,不行就退貨唄。”
碳烤爐是非常古老的炊具,東京城多的是炙肉店,圍爐茶話更是古代文人秋冬聚會時不可或缺的雅事。
隻不過,宋時的碳烤爐肯定不如現代的高效,且沒有吳銘想要的款式。
若請工匠打造,一來耗時長,二來花銷大,不如在網上買現成的。
他特意挑選了一款外觀原始質樸的碳烤爐,按理說,是可以帶上餐車的。
父子倆將快遞拆出,各抱一個碳烤爐進後廚,三個廚娘的視線立刻齊刷刷聚焦其上。
吳銘腳步不停,徑直走向兩界門。
【碳烤爐及烤盤兩套,可隨餐車出攤。】
果然!
吳銘不禁揚起嘴角,這玩意兒雖然不如鐵板便捷,但作為平替品夠用了,足以解鎖許多街頭小吃。
“錦兒,將這兩套爐子洗淨。”
“好。”
錦兒應聲接過,何雙雙和謝清歡也好奇湊近。
看起來隻是個平平無奇黑色爐子,上手後才驚覺,竟然通體皆以玄鐵澆築,表麵卻異常光滑細膩,仙家器具,端的不同凡響。
“師父,”謝清歡冷不丁問,“可是要教弟子顛鍋?”
“???”
你是怎從碳烤爐聯想到顛鍋的?
“會教的,但不是今日。今日教你們一道新菜。”
“用這個爐子做?”
“聰明!”
謝清歡頓顯興致缺缺,即便得了師父誇獎,也難掩失望之色。
這爐子顯然是為出攤準備的,她又不能出門,說到底是教雙雙姐,教她隻是順帶的。
吳銘取出早已備好的冷麵、火腿腸、雞蛋、洋蔥及一應調味料。
吳建軍一眼瞧出兒子的意圖:“你要烤冷麵嗦!用這爐子能烤嗎?”
“隻要技術好,用啥不能烤?”
話雖如此,初次使用炭火爐烤冷麵,還是得先練練手,以免出攤時翻車。
烤冷麵是起源於東北的街頭小吃,以冷麵餅為主料,搭配雞蛋、香腸、洋蔥等輔料,自上個世紀末問世後,便迅速風靡北方,如今在南方的城市也隨處可見,絕對是當今最流行的街頭小吃之一。
烤冷麵的做法並不複雜,味道好壞的關鍵不在火候,而在醬料。雖說醬料含有辣椒醬,但東北的辣椒醬隻香不辣,整體味型酸中帶甜,非常適合宋人的口味。
待錦兒洗淨爐子,吳銘拿上所有東西,叫上三個廚娘,進灶房試菜。
燃起炭火,置於爐膛,覆上烤盤。
吩咐錦兒將洋蔥、小蔥、香菜等配料切碎,著手調製醬料。
取出一碗,在碗中加入適量的蒜蓉辣醬、番茄沙司、白糖、雞粉、味精、蠔油、辣椒醬、孜然粉、玉米澱粉和清水,混合攪拌均勻。
另取三碗,分別倒入油、醋和清水。
可惜塑料瓶無法帶出灶房,不然搞幾個尖叫空瓶盛裝調料,那叫一個地道!
縷縷煙氣自孔隙中溢出,烤盤燒得滾燙。
吳銘用油刷子抹上一層薄油,先將火腿腸烤至七八分熟,放至一旁預熱備用。
隨後蓋上冷麵,快速在冷麵底下灑少許清水,隻聽“滋啦”一聲,瞬間產生的蒸汽使幹硬的麵餅立刻變軟,顏色也轉深了些。
“這一步至關重要,若不灑水,烤出來的麵餅便會發幹發硬。”
接著在麵餅上淋一層薄油,磕開一枚雞蛋,打在麵餅中央,用鏟子快速攪碎鋪散。
待蛋液半凝,翻麵,刷上醬料,掀起冷麵再次往底部灑少許清水。
這時,濃鬱的香氣已隨熱氣彌漫開來。
吳建軍聞著味兒便來了,李二郎也掀起灶間布簾探頭探腦。
吳銘笑著招呼道:“進來吧,把孫福叫上。”
他朝冷麵上依次撒上洋蔥碎、小蔥和香菜,最後放上切作兩半的香腸,將冷麵卷起,外麵再刷一層醬,淋上少許香醋,撒上黑白芝麻,用鏟子咄咄咄麻利切成小段。
出鍋,裝盤,插上幾根牙簽,大功告成!
“來,都嚐嚐,一人一塊。”
吳銘話音未落,吳建軍已率先挑起一塊烤冷麵,送入口中。
眾人緊隨其後,一份烤冷麵眨眼便分食殆盡。
味道不必多說,隻要醬料對了,再差不會差到哪去。
但也算不上完美,因是第一次做,對火候的把控不夠到位,碳烤爐就有這點不好,火力難以隨意調節,隻能靠經驗。
吳銘又做了兩份,已找到手感。
隨後讓何雙雙和謝清歡嚐試,烤冷麵本就不難,又有名師指導,自是一學即會。
一連烤了四五份,眾人分而食之,李二郎和孫福皆非挑食之人,甭管是誰做的,進了口就倆字:“真香!”
吳建軍倒是言之有物。
老爸向來會吃不會做,以前經常挑老爺子的錯處,後來在家不敢說老媽的不是,但凡有一句怨言,老媽便要撂筷子。
自從來店幫忙,又恢複原樣,連吳銘的出品也經常銳評。
這時,店外忽然響起一聲喊:“吳掌櫃!怎的連個看店的人也無?也不怕遭人竊盜!”
聲音略尖,一聽這嗓音,吳銘便知是李中使來了。
李二郎忙擱下碗筷,出門相迎。
店堂傳來李憲的問話:“吳掌櫃可在店?”
吳銘立刻擦了擦手,掀簾而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