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清明上河圖
圍觀人群中亦有識得「吳記川飯」字樣者,霎時議論四起:
「此人莫不就是那無名氏?」
「吳記川飯不是在朱雀門外麥秸巷中?如何到此處閑逛?」
「俺瞧他麵熟!賜酺盛會上賣蛋烘糕的人,好似有他!」
(請記住 台灣網伴你讀,??????????.??????超貼心 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哪有這般巧?怕不是張鐵嘴請的托兒罷?」
麵對說書人錯愕的目光及周遭紛議,吳銘麵不改色,隻含笑頷首道:「講得甚好。」
言罷步入茶肆,尋見店家表明來意:「—欲借貴店門前寶地擺攤販食,我等此去清明坊,不會在此久留——」
店家卻直勾勾盯著吳銘胸前,冷不丁問:「足下可是無名氏?」
張鐵嘴慣常在他店說書,近來連說了幾日《無名氏傳奇》,委實出彩,替茶肆引來不少人氣,店家亦聽得滾瓜爛熟。
話音剛落,張鐵嘴也已討完賞錢,快步湊至近前,望向這位疑似自己筆下主角原型的魁梧漢子。
吳銘坦然承認:「正是吳某,衣衫或可仿製,但」他朝外一指,「那刻有無名氏三字的餐車,京中隻此一輛,做不得假。」
兩人順著手指的方向望去,但見店外那車造型奇特,確非尋常,一眼真。
「吳掌櫃!幸會幸會!」
張鐵嘴搶先開口,叉手赧然道:「在下張鐵嘴,近日聞得吳掌櫃軼事,心馳神往,鬥膽以足下為藍本,胡謅些村野段子。拙劣之詞,教吳掌櫃見笑了!」
「哪的話!」吳銘由衷稱讚,「你講得極好,吳某亦聽得入神。」
店家笑道:「既是吳掌櫃親至,還談甚賃錢?店前空地,隻管用去!」
吳銘拱手謝過,至於租金,對方可以不要,但他不能不給。
幾番推讓,終是付了百文錢。
出店招呼李二郎孫福挪車。
張鐵嘴本欲趁機攀談,豈料車未停穩,攤前已排起三五食客!
吳銘取出一應器具和各色餡料,著手烹製蛋烘糕。
不多時,甜香便混著蛋香酥香,隨熱氣氤氳飄散。
賜酺盛會上,張鐵嘴無緣品嚐吳記的美食,他在說書提到的種種,皆是事後道聽途說,並加以演繹。
此刻親見,方知傳聞不虛,食客果真自發排隊!更兼這香氣極其誘人—.
他猛吸幾口,喉頭連滾,當即按下攀談的念頭,趕緊排至隊尾。
不止張鐵嘴,店家也把茶肆交給夥計照看,緊隨其後。
適才圍觀的看客,早已久仰無名氏的大名:過往行人,則被食物的香氣及攤前的隊伍吸引,紛紛加入其中。
轉眼間,攤前已排起長龍。
吳銘一邊製作蛋烘糕,一邊留意食材的餘量。
這一帶的人流量非常高,即便備十車料也不夠賣的,待會兒要去清明坊尋訪王安石一家,斷不能出攤未半而中道售罄。
待食材消耗近半,吳銘揚聲道:「小店即將收攤,後來的客官,莫再排了!「
人群立時抱怨開來:
「啊!這才多會,就要收攤?」
「餘料分明多著哩!為何不賣了?」
「橫豎是做生意,在哪兒做又有甚差別?吳掌櫃莫要舍近求遠!「
吳銘充耳不聞,吩咐孫福維持秩序,將收攤之事告知後來者。
待最後一位食客離去,終於得空閑談,張鐵嘴急忙開口:「張某欲為《無名氏傳奇》
補寫前傳,可否容某與諸位同行?好向吳掌櫃討教些過往經曆。」
吳銘笑起來:「吳某的過往隻是平平,倒不似那般精彩。你若想聽,那便同來吧。」(注)
張鐵嘴大喜,草草收起醒木摺扇汗巾等一應物什,辭別店家,隨吳銘一行離去。
四人一車轉而東行。
張鐵嘴迫不及待詢問:「敢問掌櫃師承哪位名廚?可有奇緣際遇?」
吳銘仍搬出之前應付狀元樓鐺頭的那套說辭:「吳某不曾正經拜師學藝,年少時曾在山野間偶遇一位雲遊老道,他見我懵懂頑劣,用戒尺在我頭上輕輕敲了三下。頓如醍醐灌頂,自此開了靈竅,庖廚之道便無師自通了。「
張鐵嘴立時瞪大了眼,滿麵驚詫。
這番言論旁人聽來或覺玄虛,但他身為說書人,豈會不知內情?
杖擊三下傳法,分明是禪宗五祖弘忍傳法六祖慧能故事!
吳掌櫃之奇遇,竟與禪宗六祖相似!
所謂「官家召來不登殿,自稱臣是灶神仙」,原是杜撰之詞,豈料吳掌櫃真有這等奇遇!
那間,靈感如江河滔滔,源源不斷湧現!
一個「五代灶君顯聖傳法,六代灶君入世修行」的故事骨架,在腦海逐漸豐滿成形。灶君譜係紅塵曆練神技濟世——諸般條目情節紛至遝來。
張鐵嘴沉浸於話本構建,想至妙處,滿麵潮紅,忘情拍腿:「妙哉!絕矣!」
此本若成,再糅合吳掌櫃真人真事,必將轟動京師!他張鐵嘴或可一舉躋身當世頂尖家之列!
一旁的吳銘三人見他忽而呆怔,忽而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詞,初時愕然,旋即會意此乃說書人得遇靈光之態,不足為奇。
行至信陵坊,算是脫離了鬧市區,瞬間清靜許多。攤販貨郎雖也不少,卻不高聲叫賣,亦不侵占街道,皆按規矩於路邊朱權子下設攤,秩序井然。
放眼望去,皆是高門大院,但見甲第星羅,比屋鱗次,棟宇密接,略無容隙。不時有青幄油壁的豪車轆轆駛過,顯是富貴人家的車駕。
這一帶和城南的敦教坊一樣,屬於「高檔別墅區」,於此間居住者非富即貴。
吳銘本無意停留,卻不料,行至半途,一個皮鞠突然飛過院牆,直直朝餐車砸來!
說時遲,那時快!李二郎一個箭步搶上,挺身迎球,胸部輕卸來勢,繼而右足背順勢一墊,那皮鞠便如黏在腳上般穩穩控住!
「呀!」吳銘驚訝,「二郎竟通蹴鞠?」
李二郎赧然一笑:「略知皮毛,早年廝混時玩過。」
你這閑漢未免太過全能,距離成為高俅就差一個端王了—.
吳銘心吐槽,湊近細觀。
來這邊已有四個多月,他還是頭一回見到貨真價實的皮鞠。
此前隻在書見過,多少有所了解。
蹴鞠這項運動起源於兩千多年前齊國都城臨淄,最初踢的都是用皮裹的實心球,至唐代才出現充氣的皮鞠,稱作「氣球」。
到了宋代,得益於皇家的青睞,蹴鞠一躍成為民間最流行的體育活動,製鞠工藝越發純熟精良,外層以熟皮密縫,內則另置內膽,用牛豬的膀胱充氣而成。
市麵上所售皮鞠的種類超過四十種,售價因球而異,取名都相當雅致,諸如人月圓
雲台月金錠錢鏡把兒之類,通常以圓形物命名,辨別皮鞠的做工是否精細,最直觀的方法便是觀其縫製時所用的皮革數,以十二片為佳,八片次之,六片再次,四片最下。
此鞠以十二片熟牛皮密縫,針腳勻細,皮質柔韌,和現代的足球幾無差異,顯然價值不菲,失主必定來尋。
吳銘抬眼望向皮鞠飛來的高牆大院:「這是哪戶人家?」
李郎也環顧四周:「似是曹國舅的府邸。」
哦喲!八仙!
二郎口中的曹國舅,自然是曹皇後的弟弟曹佾,八仙中曹國舅的原型。
等不多時,便有一健仆匆匆奔至。
李二郎足尖輕挑,皮鞠劃弧飛去。
對方穩穩接下,不同於千年後的球員停個球飛出去十米遠,球在他腳下竟不落地,輕巧卸掉勁力,亦是行家手。
那仆役道一聲謝,正欲離去,忽又止住腳步,細看車身上所刻字樣,問道:「貴店可是吳記川飯?」
吳銘點頭稱是。
對方麵露喜色:「老爺時常念叨,欲往貴店一探,奈何雅間難求,未能成行。萬乞稍待,某這便回去通傳!」
言罷抱球折返。
等待時,忽然聽見一聲喊:「吳掌櫃!」
循聲看去,卻見三個華服公子騎驢在前,身後跟著數名仆從,原來是晏幾道沈廉叔及陳君龍三人。
行至近前,下得驢來。
見禮罷,沈廉叔笑問:「吳掌櫃何往?」
吳銘如實作答:「欲往清明坊設攤。諸君這是要出遊?」
「也!」陳君龍搖頭,「我等赴沈兄府宴。」
晏幾道仔細打量這輛造型奇特的餐車,嘖嘖稱奇。
他仍在守孝期間,十日前的賜酺盛會不曾參與,不僅餐車是頭一回見,吳記出攤時所售的各色吃食亦是頭一回品嚐。
想起之前在店品嚐的美味,不由得暗自垂涎,忙問:「今可有素食?」
「有的!蛋烘糕有素餡,冰糖葫蘆亦無半點葷腥。」
沈陳二人吃過蛋烘糕,力薦道:「此物不同於尋常糕點,現烹現食,外酥內軟,再搭配吳掌櫃秘製的各色餡料,滋味妙絕!「
吳銘這時已將十種餡料取出,秘製肉鬆秘製奶油秘製果醬—看得晏幾道眼暈,隻覺津如泉湧,腹如鼓擂,哪還按捺得住?
當即五種素餡各要一個。
吳銘立時燃起炭火,同時操作四個風爐,舀起麵漿依次倒入鍋中,攤勻。待表麵均勻起泡,稀漿盡褪,迅即鋪上餡料,將蛋烘糕鏟起,利落地對摺成扇形.
三人觀其操作嫻熟,有條不紊,無不歎服。
這時,那撿球的仆役亦領著曹佾一家行來。
晏幾道三人立時行禮問候。
曹佾並不識得這幾個後生,隻微微頷首,目光隨即落到餐車上,心神早被香氣勾走。
那日賜酺盛會,他亦在宣德樓上陪宴,當時便對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吳記川飯生出極大的興趣,今日恰逢對方自府前路過,豈容錯過?
當即叫上家的孩童出門。
六個小孩兒盯著紅彤彤的冰糖葫蘆挪不開眼,各要了一串,吃得眉開眼笑。
本著先來後到的原則,吳銘先為小晏三人烹製蛋烘糕,緊跟著招待曹國舅。
晏幾道拿到五個素餡蛋烘糕,迫不及待地品嚐。一口咬下,酸甜果香瞬間盈滿唇齒,此味前所未嚐,端的清新鮮活,教人唇齒一新!
沈廉叔笑問:「如何?」
晏幾道將五個蛋烘糕各嚐一口,由衷讚道:「諸多花樣,真真吃不膩!倘若吳掌櫃於寒舍掌灶,縱使餐餐茹素,晏某亦甘之如飴!」
曹佾嚐罷蛋烘糕亦讚不絕口,聞言打趣道:「小友年未弱冠,想得倒美!吳掌櫃連禦廚之職尚且固辭不就,豈肯屈就私宅?莫說吳掌櫃不應,便是官家知曉,怕也斷然不允。」
眾皆莞爾。
眼見行人又有圍聚之勢,吳銘趕緊收攤。
臨別之際,晏幾道說:「待到正月除服,便可開葷。屆時,還望吳掌櫃為某預留雅間一席。」
他雖鮮少光顧吳記,卻也知道吳記雅間金貴,須得提前預定。
曹佾亦道:「吳掌櫃,某屢遣家仆至貴店訂席,皆言滿座。下月可否為某預留一間?」
話說到這份上,吳銘隻得點頭應下。
張鐵嘴全程默不作聲,隻暗暗心驚。
早聞吳記食客多顯貴,今得親見,方知不虛!
心下琢磨:今日所見所聞或可寫成《無名氏傳奇》第三回—
辭別晏曹諸客,四人一車再度啟程。
出麗景門,沿汴河一路東去。過東水門至近郊,這一帶便是清明坊了,也即是千古名畫《清明上河圖》的取景地。
題中「清明」二字,既點名作畫時節,也契合取景地點,更兼頌揚政治清明,可謂一語三關。
雖是近郊,熱鬧景象卻不輸城內。
但見汴河上下,商船往來,舳艫相接。
虹橋飛架,橋上行人如織;河畔柳蔭,文士執卷,稚童競逐。沿河街衢,夾道店鋪鱗次:道旁空場,路岐圈地獻藝。
挑夫絡繹,驢車塞途,叫賣聲悠長.行於此間,真似步入畫中!
打聽得王安府邸所在,吳銘驅車至府前。
看門院公早得了七娘叮囑,立時入內通稟。
未幾,便見一嬌小身影飛奔而出,人未至,聲先聞:
「吳川哥哥!」
注:宋時的「」即評書的前身,也是宋代最為發達的說話技藝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