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雙擊屏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0章 喜訊

      彭村芥菜基地離海邊也就6公左右,位置絕佳。

      能見度好時,找準角度,站在基地的菜田就能看到海麵。

      但想種出最好的水東芥,光滿足了地條件還不行。

      上好的有機肥料和種子,無汙染的生長環境以及科學種植的理念等等,都決定著蔬菜品質的高低。

      但,場長是敖德良。

      這位的管理精細程度,足以讓陳家誌把彭村基地的生產種植完全交給他負責。

      而敖德良也很有拚勁,放棄了回家過年。

      決定從年前就從附近買苗移栽,以求在最短時間內讓水東芥恢複供應。

      這樣上半年就能生產兩茬水東芥,三伏天休耕,秋季再播種,形成一年四茬的種植模式。

      如此,便能始終保證品質,同時以冬季的水東芥為極品,也能保持最高的效益。

      與敖德良交流了技術方案後,陳家誌在水東的工作便完成了大半。

      在離開之前,他和敖德良來到了菜農劉海濤的菜田。

      此時劉海濤和妻子楊歡正在給芥菜苗澆水。

      而這批苗被陳家誌預訂了,用於自家基地的移栽。

      蹲下身來,陳家誌抓了一把黃泥沙土,“老劉,你真的不種菜了?”

      劉海濤夫妻倆咯了一下,楊歡問道:“陳老板,你是不是不想要我家海濤了!”

      “沒有,海濤肯來基地上班,我求之不得。”陳家誌沉吟道:“我就是怕你們以後會後悔。”

      “不會。”

      “我們絕對不後悔。”

      一說到能去菜場上班,楊歡就變得很高興。

      彭村基地需要本地人協助,陳家誌前段時間也就順口邀請了劉海濤,並開出了800元/月的工資。

      其妻子楊歡就忙不迭答應。

      陳家誌以為劉海濤還另有想法,畢竟他也承諾了,如果劉海濤能種出同樣品質的水東芥,他依然會收購。

      然而,現在看來,對方也傾向於拿工資。

      能當管理誰還種菜啊,大概就是這種心態。

      “行,願意來就好,現在菜場要招人栽苗,這方麵還要你多協助敖場長!”

      劉海濤:“沒問題。”

      楊歡問道:“敖場長,我能來栽苗嗎?這不用避嫌的吧?”

      敖德良笑道:“看這菜苗長得這水靈,就知道你們都是幹活的好手,我巴不得你一起來呢。”

      楊歡笑了笑,“那是,我們家的芥菜那靚也有我一半功勞,敖場長,別的不敢說,栽芥菜苗肯定給你栽好。”

      看著用蹩腳的口音友好交流的三人,陳家誌對敖德良又多了絲信心。

      溝通能力也見長嘛!

      這時,又有幾個村人走了過來,為首的男人手遞出了兩支煙。

      “老板,你還要租地嗎?”

      陳家誌笑道:“暫時不租地了,不過你們也可以按我的要求種芥菜,收獲後我同樣可以收購。”

      “不租了啊。”

      來人皆有些失望,議論紛紛。

      “你都種了300畝芥菜了,肯定是優先賣自己的菜,就算買我們的也給不了高價。”

      “還要按你們的要求來,投入那高,辛辛苦苦忙碌幾個月,一算賬也沒幾個錢。”

      “種芥菜還不如種其它菜呢!”

      聽著討論,陳家誌給敖德良使了個眼色,後者說道:“菜場也在招工栽苗,給10塊錢一天,想來的可以先來報名。”

      “真的?”

      “老板就在這呢。”

      敖德良鎮定自若的應付著,10元/天的工資對許多農民也有吸引力。

      當即就有一批人報名。

      陳家誌卻有些無語凝噎,他一直想勸本地人多種芥菜,效果卻不好。

      甚至還有負作用。

      按理說不該啊,彭村芥菜當下在電白也有口皆碑。

      他隻能把這歸於當地人還沒形成農產品的品牌意識。

      不過對他也不算壞事。

      …

      相對芥菜基地的一帆風順,在粵西的育苗場就有些磕磕絆絆了。

      考慮到市場的接受程度,陳家誌不想一開始就搞太大。

      隻想弄個試點。

      再加上又對茂名不熟,選址便始終沒能定下來。

      最終,他還是決定按計劃把育苗場放在彭村附近,在這同樣能覆蓋部分北運菜基地。

      同時距離MM市區也不算特別遠。

      定下這些事後,陳家誌才和等得無聊的黃建遠、夏有車一起返程。

      “這趟麻煩兩位專程跑一趟了。”

      黃建遠笑道:“等到廣州了,陳總記得擺一桌,多喝兩杯酒這事也就算完了,夏總,你認為呢?”

      

      “那不行。”夏有車沉聲道:“至少得三杯!”

      “哈哈哈,陳總,夏總心還有氣,這可得你自己解決!”

      “行,三杯就三杯。”

      夏有車這趟能來也挺讓陳家誌詫異,關鍵效果還好。

      他琢磨著下回是不是還可以把夏有車帶去元謀和上海,撐撐場麵還是挺不錯。

      路程漫長,路況也算不上特別好,除了睡覺,便隻有聊天。

      聊著聊著就聊到了一個多月前冬至的那件大案,1500萬元現金被搶轟動了全國。

      陳家誌對這事有印象,不過當時他在元謀,隻確認自家人沒亂跑便沒管這事。

      但因為有兩名主犯和他同姓,他又看過改編的電視劇,記得和他同姓的兩名主犯逃到了雲南邊境的瑞麗,直到二十年後才被抓住。

      現在聽兩人談起,他便也插嘴聊了起來。

      黃建遠神秘兮兮的說道:“聽說已經抓住了5個主犯,要不了多久就要槍斃!”

      陳家誌訝然道:“黃總,你這消息很靈通嘛。”

      黃建遠笑了笑,“其實這也不算秘密了,畢竟性質惡劣,肯定要從嚴處理,隻可惜還有兩個主犯沒抓著。”

      陳家誌裝作不知情,“警方布下了天羅地網,這都還有兩人跑了?”

      黃建遠說道:“那領頭的也有點厲害,大學畢業,父親是當官的,自己也在開公司,團夥還有另外一個大學生、四個退伍兵,能鬧出這大動靜也不稀奇。”

      陳家誌:“靠,老黃,怎知道得這清楚,快別說了,我怕被請去喝茶。”

      黃建遠笑道:“怕什,這都不是秘密了,好多人都知道。”

      夏有車這時突然問道:“黃總,你是不是在帽子部門有關係?”

      陳家誌心想,你還真是問到我心坎上去了,他正琢磨怎開口呢。

      黃建遠說:“有個朋友在麵,來之前和他喝了頓酒,聽他吹了一晚上牛逼。”

      “牛,還不知道你有這層關係。”陳家誌適時說道:“是番禺的嗎,有機會約出來一起喝茶,菜場有時候也需要帽子叔叔的關懷。”

      黃建遠:“得等過了這段時間,現在他們忙得不可開交,不太好約。”

      陳家誌:“不急,也就圖認識下,以後有事好找到人。”

      他不知道那兩人是何時逃到瑞麗去的,但過兩年再透露出來應當是穩的,也算是一和帽子部門結交的機會。

      …

      東湖酒樓。

      服務員來到丁宏麵前,“老板,又有客人反饋芥菜口感變差了。”

      突然有點想罵人!

      這不逗人玩嗎?

      丁宏壓下心中的怨氣,“給客人解釋清楚,就說前幾天的原材料比較稀少,供應有限,得等段時間才有了。”

      安撫了服務員,丁宏又把電話打給了靠譜鮮生,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

      過了一會兒,接聽電話的人似乎換了。

      “丁老板,火氣這大可不好,傷身體,斷貨也是無奈,你也應該清楚,好東西就是比較稀少……”

      丁宏的情緒漸漸穩定下來,“旭總,你這樣搞,下次有好東西送過來,我也不敢輕易推了。”

      陳正旭說:“丁老板,正因為你們的反饋好,現在公司已經投資建設了優質芥菜基地,等兩個多月就有同產地的芥菜上市。”

      丁宏:“那就兩個月後再說。”

      啪一聲,電話掛了。

      陳家誌、黃建遠和夏有車在配送中心旁聽了這通電話。

      還沒等三人交流呢,電話鈴聲再度響起,同樣是類似的問題。

      夏有車驚訝了,“這芥菜真有這好?”

      陳家誌笑了笑,喊道:“正旭,冷庫還有水東芥沒?”

      “沒了,一株也沒了。”

      額,想裝個逼都沒有機會。

      夏有車卻對水東芥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暗道兩個多月後一定要試試。

      晚上,陳家誌在雲杉酒店擺了一桌,感謝了黃建遠和夏有車兩人。

      期間徐聞香也來了。

      一來就問他“陳總,水東芥買回來了嗎?”,又說了些“可不能拿普通貨色忽悠雲杉”等等的話。

      再度加深了三位股東對水東芥的期望,也撓得夏有車心直癢癢。

      …

      年味越發濃厚。

      江心菜場卻仿佛置身事外,從空中俯瞰,菜農就像螞蟻一樣,井然有序的在菜場忙碌著。

      第一批芥蘭苗已開始移栽。

      施有機肥、耕整土地、運輸穴盤苗、栽苗、澆水、蓋膜等等分工明確。

      除了需要維持菜心、芥菜等基本供應的500畝地外,這次大約有400畝地會在半個月內全部種上芥蘭。

      算是新年小小的一博。

      這時,在樓頂望風的陳家誌聽到了辦公室的電話鈴聲。

      他下了樓,接通了電話,彭謙略顯興奮的聲音傳來,“陳老板,菜心種子收完了!”

      (本章完)
章節報錯
推薦閱讀

本站隻收錄已完結小說,所有小說由網友上傳,如有侵犯版權,請來站內短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處理。

可樂小說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