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世為人,第一次坐飛機,陳家誌內心也有點忐忑。
但真坐上去時,也就那回事。
為了舒適,陳家誌還特意買的頭等艙,睡了一覺便到了昆明巫家壩機場。
昆明四季如春,下飛機時已是傍晚,能感覺到絲絲涼意。
陳家誌從背包拿出了準備好的襯衣穿上,獨留薛軍在冷風中揉搓著身子。
“我的衣服你穿著小了,明天找地方買兩件衣服。”
“沒事,扛得住。”
“別冷感冒了,昆明晚上可能隻有十幾度。”
陳家誌提醒道,也正是因為昆明夏無酷暑、晝夜溫差大的冷涼氣候,才讓這極為適合生產夏秋蔬菜。薛軍雙手抱在一起,感覺長期這樣下去確實不行,隻得點頭。
兩人去吃了晚飯,又去酒店辦了入住,期間還給家打了電話報平安。
晚上也沒有出門,陳家誌在酒店規劃著這次的考察路線。
昆明呈貢、玉溪通海、大理彌渡,這三個縣率先被他寫在了計劃中。
其次是楚雄的元謀,有時間也要去看看,但元謀是熱區,主要生產冬早春蔬菜,也是南菜北運的主要基地,當下季節不一定有收獲。
思索著如何打開局麵,陳家誌又想起了丁勝,便去前台再給他打電話留言,告知了自己入住的酒店。出發前他也打了一次,丁勝知道他會來雲南。
第二天一早,陳家誌和薛軍又在城打聽起了農貿市場和批發市場的分布。
很快,陳家誌就打聽到了熟悉的市場名字:王旗營蔬菜批發市場。
未來也是雲南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但現在王旗營市場才剛開業。
不過由於地理位置和政策的原因,也已經頗具規模。
白天時,這就有許多車輛進進出出。
“菜的品類不少”薛軍看著一輛輛車上的菜,“白菜、蘿卜、包菜、西葫蘆、菜豆、辣椒、萵筍、芹菜、番茄、茄子、菠菜、黃瓜……”
“咦,這還有油麥菜?”
西南口音大差不差,守攤的老板聽到後招呼道:“看下哇,4毛5每斤,老板,要多少?”“這便宜?”薛軍有些驚訝,脫口而出,花城油麥菜可有2元/斤。
守攤老板笑了笑,“便宜你就多買點撒,我這菜不錯。”
“我再看看,再看看。”
這家商戶油麥菜量也不多,組織不了一車貨。
市場的麵積也不算少,占地可能也有幾十畝,陳家誌和薛軍走了一個小時才把整個市場看完。期間陳家誌還拿出筆和小本本,統計了各種蔬菜的生產供應和價格等情況,品類豐富,價格便宜。雲南外銷菜是四季性的,包括冬春外銷菜和夏秋外銷菜。
按照地理情況,昆明應當是夏秋外銷菜更多。
但據陳家誌和多個商戶的談話,王旗營當下鮮菜外銷的數量較少,尤其是葉菜類。
主要還是滿足昆明當下兩百多萬人口的日常需求。
外銷比例小的原因也很樸實無華,外銷很依賴鐵路,受限於鐵路運力緊張,通常需要提前一個月跟鐵路係統上報用車計劃、調度計劃等,而且多是往北走。
鐵路運輸時間漫長,而長時間運輸對生鮮蔬菜的影響很大。
至於公路運輸,目前當地隻有很少很少的個體戶在外運蔬菜。
在王旗營呆了一上午,下午時陳家誌又到了昆明轄下的呈貢縣。
呈貢在滇池以東,距離昆明也就20多公。
此時的呈貢轄下2個鎮,和5個鄉,呈貢也是昆明的菜籃子。
在這也有個西門農貿批發市場,經營多年,目前還是雲南數一數二的專業蔬菜批發市場。這的蔬菜交易量也更大,種類更豐富。
陳家誌還看到了菜心、芥菜等粵菜品種,量很少,但一看他就知道這是作為高檔細菜發往港澳地區,應當是走空運。
看完這兩個市場,休整了一晚,陳家誌又和薛軍打車在呈貢周邊的鄉鎮轉了轉。
總的來說,呈貢發展夏秋蔬菜種植都很有優勢。
尤其灌溉上,呈貢地處壩區,相比大多數雨養種植區,灌溉條件更成熟。
“這邊種花的人也挺多,還怪好看的。”
車開過一段路時,外麵是連片的大棚,有竹架大棚,也有嶄新的鋼架大棚,在大棚種的不是蔬菜,而是各種各樣的花卉,此時也正是花期。
聽到薛軍的讚歎,出租車師傅也打開了話匣子。
“種花也賺錢啊,就在前邊的村上,今年還剛修了個10多畝的花卉交易市場呢,據說投資了300多萬,每天買花賣花的人不少呢。”
“是鬥南花市吧?”陳家誌插嘴道。
司機驚訝道:“喲,帥鍋你還知道的不少,這花市今年才修,你是做啥的,聽口音也不像本地人。”“我們四川來的,主要做蔬菜生意,來這邊看看。”陳家誌笑道:“來都來了,師傅,帶我們去花市看看唄。”
“好撒。”
鬥南花市在以後很出名,被譽為“中國花卉第一鎮’,也是亞洲最大的鮮切花市場,陳家誌來過幾次。但現在市場還很小,花卉品種也主要是劍蘭,隻是整體的潛力肉眼可見,花卉批發的利潤應該比蔬菜還要高一些。
逛完市場,出租車又在田間轉起了圈。
這次陳家誌也關注起了與花卉相關的田間道路和排灌係統,從這就能看出政府很重視花卉產業。“家誌,你莫非還想種花嗎?”
“多了解一點又不會吃虧。”
陳家誌撇了撇嘴,他倒也想試試,隻是現在重點還是蔬菜。
借助花卉產業形成的基礎條件,呈貢的蔬菜種植也很有優勢。
連著看了幾個村子,終於遇到了一個蔬菜種植麵積較大的村落。
平坦的土地上滿是花椰菜、菠菜、胡蘿卜、黃瓜……
陳家誌記下了這個位置,也和個別村民交流了解了本地的收購價、人工、物資等等。
但沒有貿然提其它事項。
在天黑前,陳家誌和薛軍又回到了昆明,跑了一天,出租車費用都花了幾百塊。
薛軍很是肉疼,“真黑啊!”
“別心疼這點錢了,完成了考察任務就好。”陳家誌拍了拍拿在手上的本子,往酒店走去。進了大廳後,前台就告訴他下午丁勝打了電話過來。
陳家誌當即就回了過去,等了一會兒就聯係上了丁勝。
“陳老板,剛好我晚上要運一車菜到呈貢西門市場,明天可以一起回通海,我帶你體驗一下我們通海的風土人情。”
“哈哈,那還真是巧,我今天剛去了西門市場。”
通海隸屬於玉溪,在昆明南邊,除了烤煙外,也是夏秋蔬菜的優勢種植區。
他這趟不僅是選基地,其實更多還是找貨源。
次日一早,陳家誌和薛軍就上了丁勝的東風平頭卡車。
丁勝胡子拉碴的給兩人遞了煙,“陳老板,你這次要買菜回花城嗎?”
陳家誌說:“如果丁師傅願意跑一趟,我肯定發兩車菜回去。”
丁勝抽了口煙,“最近是烤煙采烤高峰期,車沒那好找,但你如果從通海買菜發貨,我能給你找到車來都來了,陳家誌確實很想試一下公路運輸。
“通海好組織貨源嗎?”
“在通海買菜,直接找供銷社就行了,供銷社會統一從農民手中收購蔬菜,再統一銷售,還會組織專人辦理發運手續。”
“統購統銷啊,這不是回到改革前的路子上去了?”
“這我倒是了解些情況。”丁勝沉吟道:“通海的蔬菜經營在10年前也全麵放開了的,但第一年就出了問題,前期哄搶,後期又大量爛市。
供銷社便又對大宗蔬菜,主要是大蒜、蒜蔓和洋蔥實行統一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直接到農村收購,但可以從供銷社批發。”
陳家誌注意到了其中的大宗蔬菜,“如果是葉類蔬菜呢?”
丁勝說:“這倒沒有統一管理,不過通海最出名的菜就是早春的大蒜、蒜薹和洋蔥,但白菜也有,也有司機拉過白菜到花城。”
陳家誌又聽到了早春二字,問了後,才知道通海也是以北方市場為主。
大多是走鐵路銷往華北、西北和東北市場,往南方走的是少數,雲南也還沒有直接到花城的班列。到通海後,在丁勝的引薦下,陳家誌也從供銷社批發了一車白菜發往花城,他還給了丁勝一筆帶路費。一車8噸,總成本約1.2萬元,到花城的成本大約相當於0.7元/斤。
沒有發大車,他主要是想試一下時間和效果。
包裝上沒用泡沫箱,但加了冰袋,如果能安全到,扣除損耗,可能還有得賺。
然而,事實證明風險很高。
幾天後,陳家誌已從彌渡到了元謀,這車菜才到花城,菜早已焉了吧唧的。
李才和丁喬給白菜剝了一層又一層皮才把菜給賣出去。
發貨時1.6萬斤菜,實際售出0.73萬斤,損耗超過了50%。
但花城最近菜價好,白菜也有1.7元/斤,最後一車菜還賺了410元,平均每斤兩分五厘錢的利潤。看了陳家誌算的賬,薛軍驚呼道:“這生意能做啊,我們發的是小車,保鮮上也沒用心,如果發大車,再把保鮮做好點,損耗降低,利潤也應該不錯。”
陳家誌手指輕敲著桌子,沉吟道:“確實能做,但有點不適合菜心,也還可能有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