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舊情已了,大道朝天
徐青沒有誇大其詞,隻要有沃土肥壤,玉米畝產該在一千斤左右,就這還是在考慮去除特效肥料的情況下。
要是有優質肥源,在此畝產之上甚至可以再翻一倍。
而徐青開口卻隻報了七百斤,便是洋芋這等主食作物,也僅是稱其至高可達萬斤濕重。
大晏開國不久,正是地廣人稀之時,徐青把能計算出的最高上限」,盡量保守的告訴給朱懷安,至於以後有沒有機會突破,那就是另外的驚喜了。
總之,有則錦上添花,無則依舊風華。
除了黑老鴉和羽冠人一起改良過的苞米種子外,徐青對大晏推廣新糧一事還有其他考量。
一鯨落,萬物生。
自打白雲洞天狐伏誅後,整個綿延千的雲夢山都迎來了一次靈力潮汐。
所謂靈力其實就是天狐反哺給天地的靈氣,那些積蓄萬年道行的法力,本質都是由日月精華,天罡地煞之構成。
這些氣息因有妖氣汙染,十分駁雜,但在徐青的血湖香火過濾下,便隻剩下了最純粹的天地靈力。
白雲洞天狐的道行不亞於真正的仙人,甚至比一般的仙神還要強出許多,可以說一隻天狐的肥力就可以覆蓋一洲之地。
五濁惡世,妖魔何其多?
陰河古道十二門首堵截天地通路,那些門首無一不是實力堪比神聖的強大妖魔。
一隻天狐能製造出一洲一地的靈力潮汐,且至少可以維持數年才會散去。
那如果他和驅魔真君將鬼律誅滅時,利用血湖法界打通陰河通道,屆時逸散到俗世的天然肥力又該有多少?
徐青感覺至少京津之地會迎來一次史無前例的靈氣潮汐。
有道是生死氣化,萬物一體。
世間能量聚於己身,凝而不散,便為長生之道,散則為死。
然天地萬物造化,周行不殆,循環往複,真正能跳脫三界六道,不在輪回的,終究是少數。
徐青在瞿陽郡聽聞過文昌帝君歸墟轉生,在真君骨廟,又親眼見到了龍虎玄壇真君的墳墓。
除卻這兩位神明,千年時間,不知還多少神明歸墟在俗世。
徐青一方麵想要利用鬼律,藉助盜機逆修,反哺天地」的規則,來填補被妖魔影響的俗世,一方麵又唱歎於天地偉力,自然之道的無情運轉。
這天地間運行的規則,可不會因為他徐青做過什事,有過什經曆,就對他網開一麵。
好在他已經修得完整不化骨,踏入飛僵之列,早已不在三界六道之中,眼下他唯一欠缺的,也惟有自身的道行。
大劫之世,是劫難,同時也是前所未有之機遇。
而徐青就是這大濤大浪的漁夫,他必須要在風停浪靜前,捕獲那條足夠讓自己立身下去,再沒有後顧之憂的大魚.....
太和殿,享譽京城,承自仲孺一脈的惜春禦史正在打量徐青帶來的種子。
這位惜春禦史乃是一位門道的種花師,有催花花的旁門技法。
徐青饒有興致的看著那禦史取來一盆黑土,那苞米種子被埋好後,名為宋庭芳的惜春禦史便讓宮人取清水澆灌,直至淹沒土壤方才停止。
接著宋庭芳小心翼翼的從木匣取出一隻藥瓶,往濕土中滴了三滴。
當呈現深綠色澤的不知名液體滴入土壤的那,玉米胚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萌發出來,不過在長至三寸長短時,盆中的矮苗便不再生長。
就這?
徐青期待半晌,還以為這位大人拿出了什催生寶藥,結果就這一株小苗?
朱懷安沉默不語,惜春禦史額頭冒汗道:「陛下,這株綠苗已是臣極盡所能,便是先祖仲孺再世,怕也隻能做到這般。若陛下想讓它頃刻開花結果,卻是非仙人臨凡,親自施展仙家手段不可!」
宋庭芳這邊正給朱懷安解釋呢,結果就聽聞周圍宮人發出異樣驚歎,就連孫明禮都尖著公鴨嗓子,不停發出長了長了!又長起來了」的動靜。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這太監斷肢又重生了!
宋庭芳側目看去,兩眼卻瞬間直愣當場!
隻見陛下所請聖師,抬手往那綠苗上輕輕一拂,下一刻一股奇異的風湧現,種在盆中的綠苗隨即開始飛速生長,短短兩三個呼吸,比人還要高出半截的綠植便開始抽出嫩綠新穗。
當綠穗化作金穗,那好似高梁的杆子上也結出了手臂粗的苞米。
徐青示意朱懷安掰下苞米,當苞米外衣被一層層剝開後,金黃色的棒子也就此顯露出來。
在場眾人無不驚異,但他們驚的卻不是那金色苞米,而是徐青所展現出來的手段。
那神乎其神的催熟技法,除了仙人的法術,眾人再想不出其他可能。
「敢問徐愛卿,這法術是...
徐青微微頷首,笑言道:「立春歸乎八荒,立秋遊乎風穴。是風至則草木發生,去則搖落,謂之離合風。」
「這隻是小道,陛下不該在意這些微末之事,真正的寶物卻是一直都在陛下手中握著。」
朱懷安看向手中的苞米,複又抬頭用期冀的目光望向徐青。
什是芝麻,什是西瓜,他還分得清楚。
在他眼什寶物也沒徐青來的寶貝!
如果把寶物比做金蛋,那徐青就必然是那個會下金蛋的人。
「徐愛卿難道就真不願意留下?若不然朕以徐愛卿為師,授愛卿國師之職,便是與朕同坐金鑾,朕也....
」
坐金彎?那玩意兒有什可坐的!
在徐青眼,坐金鑾和一群人輪流去搶一隻雞沒什分別。
再者,他家就有金彎,還用得著去坐你家的?
徐青當時就打斷道:「君臣父子,各盡其責,各司其位。我雖不在此列,可也有重任在身。」
徐青目光掃過周圍宮人,朱懷安登時會意,當即摒退眾人。
等到殿內隻剩下一位孤伶伶的帝王時,徐青示意朱懷安坐下說話。
兩人就地坐在台階上,身後就是那金碧輝煌的偌大龍椅。
這一刻,兩人好似又回到了從前。
徐青不疾不徐,像是和昔日舊友聊天,把陰河古道的情形,和當今天下的局勢與眼前帝王一一說明。
「徐鴉遠渡重洋,所見所聞遠非一言兩語可以盡述,如今的大晏天下,也隻是大晏天下,不是一整個天下。」
朱懷安目光沉凝,半晌不曾言語。
徐青看出了對方顧慮,他輕歎道:「山河積病日久,非一日可以痊愈。按如今大晏的國力,或許能重現盛世,但想要行祖皇帝之誌,橫掃六合,卻是難上加難。」
「你若有心,可派能工巧匠出使外邦他國,博采眾家之長。亦可留下祖訓,使後輩子孫,世世代代不可妄自尊大。」
「需知驕兵則敗,那些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之驕兵,從來都隻有滅亡一途,無有例外。」
徐青語重心長道:「那花旗國未嚐敗績,一路侵城略地,其勢甚凶,其運甚勝!然縱觀古今,在時間長河,他卻也隻是一粒塵埃。」
「我說這些不是讓你過度自謙,也不是讓你輕視敵手,而是讓你在戰略上蔑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
末了,徐青又補充了一句:「我知你一心想要做下不世之功,當今天下大勢也如徐鴉所見,至於往後你能做到多少,卻也隻能看你自己。
1
說罷,徐青取出早已準備妥當的保生經卷和保育經卷交於朱懷安之手。
「這是..
「1
徐青笑道:「早年我曾送給陳光睿一本保育手冊,內記載著婦人幼兒生育事,這本該是澤被蒼生,強國強民的良方,卻不曾想天師府從中作梗,大雍天子亦不識真寶。」
「此為人口興盛之方,陳光睿雖識真寶,但憑一己之力,卻終究難以推行開來。」
「好在你做了天子,陳光睿這才能重啟保育手冊普及天下的計劃。」
徐青有些感慨道:「那保育手冊乃是總綱,這兩部經卷則是細分領域,尤其是那保育經卷,內包含多種幼兒常見病症和診治預防之法.....
」
「光有糧食可不夠,這些年天災人禍,百姓流離失所,我去瞿陽時,見許多村落已然成了荒村,大晏需要人,需要新生。」
「而這份經卷,還有那糧食,便當做是我這個故友送給你的禮物,也算對你的感謝。」
朱懷安明白徐青說的是二十年大晏國運的事。
可當他拿到這些無法用價值衡量的經卷和種子後,心中卻又悵然若失。
他早前信誓旦旦,想要讓徐青為這份曠古未有的情誼折腰。
古往今來,有幾個開國帝王能有如此胸襟,肯把二十年的王朝氣運拱手相讓?
唯獨他朱懷安!
但現在朱懷安卻寧可不要徐青來感謝這份人情。
「徐兄...
」
朱懷安麵帶慚色,欲言又止。
徐青忽然露出笑容,他伸手拍了拍這位昔日故友的肩膀,說道:「既然當了帝王,那就要好好對待這片山河,莫要辜負了曾經與你誌同道合的人。」
臨走前,徐青又向朱懷安講了各州各府建立保生堂的事,以及需要萬畝良田,作為糧種培育基地的事。
「那田畝無需勞民傷財,徐鴉會將所有種植經驗傳授給農戶,不會有絲毫保留。待糧種齊備,陛下親眼看到成效,吃到那第一口新糧,便可將此法推行下去,如此大晏鼎盛或許可以提早二十年!」
」
」
朱懷安這老臉算是徹底掛不住了!
咱就是說,二十年這坎兒,還能不能邁過去了?
此時的朱懷安沒能聽出徐青的話外音,也不知這二十年到底是何含義。
永安六年。
大晏各地增設保生堂,信奉保生娘娘的人也愈來愈多,幾乎各州各府都能見到供奉保生娘娘的廟宇神龕。
有些甚至在家中供奉灶王土地財神菩薩的供位前,新增了保生娘娘供位。
也正是這一年,徐青血湖法界的香火數量開始飛速增長!
五月初八。
津門保生娘娘會舉辦之時,紫雲山上。
大晏新立儲君朱承嗣親自趕赴津門,於紫雲山保生娘娘起源所在,行祭祀事。
淮南道布政使陳光睿無暇抽身,便也讓自家子孫,連同在京宣講佛理的三覺禪師陳留兒,代為祭拜。
按朱懷安和陳光睿的話說,保生娘娘護佑的是大晏子孫,合該由小輩前來祭拜。
旁人不明就,信以為真,但徐青卻知道一些內情。
朱懷安不來參加祭祀儀式,乃是為了避嫌,如今朱天子尊佛門為國教,正在逐步頂替天師府的獨霸地位,而保生廟是關乎天下社稷的民間廟宇,決不能沾染上政權鬥爭的痕跡。
陳光睿則純粹是無暇抽身,淮南道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動蕩所在,民風遠不及其他地方純樸,治理起來也極為困難。
便是吳家兄弟和王梁,也隻是吩咐自家子孫前來祭祀。
紫雲山上,新修繕的廟宇更大了些,徐青看著眼前新舊交替的景象,倒還真應了件工鋪前迎來送往的讖語。
卯時一刻,徐青以保生娘娘廟廟祝的身份,登壇祈禳。
此時太陽初升,正合萬物複蘇生命起始的道家靈蘊。
當香爐青煙直上九霄之際,天邊五彩朝霞顯映,大日光輝似是帶著無盡的柔和,將整個紫雲山都包裹在一種極盡祥和的氛圍中。
徐青以神使廟祝之名,重立保生廟係,新設十二堂口,替保生娘娘行人間事。
一曰保生堂口,主管胎兒生育起始。
二曰保胎堂口,負責胎兒托生輪回。
三曰監生堂口,意為看顧生產之事。
四曰抱送堂口,管理胎兒出生事宜。
此外還有守胎轉生護產送子安胎養生抱子等堂口。
這一日,人間香火十之五六盡歸保生廟係。
也是這一日,大晏各處天象驟變,旱雷頻發,尤其是京城外天師府,幾為雷雲所遮。
「大教景象,這是又有聖人出世...
」
玉池山蓮花洞;衡麓山鬆雲觀;桃都山古蜀派所在......那些不世出的清修之人,亦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