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命運齒輪
臨近五月,青州臨淄。
比起臨淄城,孫策更喜歡繁華風景秀麗的濟南國曆下。
【寫到這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看台灣就上台灣網,?????.???隨時看 】
選擇不同城邑為治所,那發展的側重點就不同。
臨淄的好處在於航海,不管是與幽州遼東的海貿航線,還是繞行膠東向南走的琅琊廣陵三吳航線,都是孫策的退路所在,也是他向外進攻施加影響力的可靠觸手。
迫於趙基的戰略反擊,孫策也隻能提前發動針對臧霸的戰爭。
其實現在並不是良好的開戰時機,不是說臧霸不好打,而是現在提前開戰,有一定概率會把趙基主力引過來。
引來趙基的主力,自會便宜袁紹,袁紹就有機會一舉兼並燕趙之地,成為戶口百萬,帶甲十萬僅次於趙基的巨毋霸。
常備十萬甲兵,到了生死相搏之際,怎也能動員出三十餘萬四十萬的大軍。
隻掌握冀州,或掌握幽冀二州的袁紹,完全是兩種狀態。
孫策這提前開戰真把趙基趙基引過來,袁紹勢力增長,孫策這不死也要大殘,即便取勝也是慘勝。
這盟友之間彼此實力一增一減之後,那真就會發生變化,從夥伴盟好變成主從父子之盟。
麵對袁紹提升盟約性質的請求,迫於生存發展,孫策認袁紹為義父也不算委屈自家。
反正他始終是獨立的,不可能去鄴城那看袁紹的臉色,或去贍養這個雄心不減當年的表麵義父。
彼此結義為父子後,好處是很大的,雙方接壤的地區都能降低軍備,使軍事資源能更合理的運用;也能相互援引對方的影響力,來製衡內部的分離勢力。
好處太多了,孫策又豈是那種迂腐之人?
而現在,孫策已經做出征討臧霸的決議,可軍令即將發出之際,他深深的猶豫了。
人的性格是複雜的,孫策也想跟袁紹真心實意的聯合,以對抗呂布趙基這對翁婿之盟。
所以為了最終的勝利,自己吃點虧,迫使趙基出兵青徐,為袁紹的幽州戰場爭取機會。隻要袁紹那兼並幽州,盡得河北之地,自能依靠太行之險與趙基對攻相持。
為了最終的勝利而吃點虧,這固然是一種高尚的行為……孫策個人感情上不排斥這種高尚行為,可想到這個虧吃到肚子後,很可能會被撐裂,這就不是孫策能輕易釋然,或能坦然接受的命運。
趙基很可怕,趙基出兵青徐,沿途兗豫二州的牆頭草們搖身一變就能成為忍辱負重的忠義之士。
這種破竹席卷之勢一旦發生,就有可能演變成潰堤之勢。
不僅兗豫二州的郡縣會反戈易幟,這股風潮湧動之下,會衝垮青徐二州郡縣豪強的心誌,導致還未展開決戰,孫策的大軍就分裂潰散。
孫策不是對自己的軍隊沒信心,而是他對趙基的威懾力很有信心。
孫策自然信賴他的淮泗舊部,可他信不過兗豫青徐四州的軍隊。
趙基都在擔心麾下叛亂,袁紹也有類似的顧慮,孫策又怎可能獨免?
臨淄城東,大峴山軍營。
孫策一人獨思頗感煩悶,就走出大帳對當值的宋謙說:「等我回來再發軍令。」
「喏。」
宋謙應下,但還是詢問:「君侯何往?」
「心中煩悶,出營散心。」
孫策說罷扶了扶左腰佩劍,齊地氣候溫潤,春季來的也早。
此刻的孫策一襲水綠淡色錦袍,外罩一領灰褐色無袖如似馬甲的箭衣比甲。
宋謙張張口還想規勸,見孫策神情不爽,也就知趣不再言語什。
孫策引著幾名貼身勁騎策馬而出,宋謙望見孫策數騎奔出轅門,立刻囑咐身邊的軍吏:「快去通知周都督。」
「喏!」
軍吏不敢耽誤,應下後拿了宋謙遞來的令牌,快步而走,去隔壁營壘群去找周瑜。
自孫策同意袁紹的結義提議後,周瑜也一並結義,正式成了孫策的義弟,也是袁紹的義子之一。
這也導致周瑜在軍中的地位直線上升,又因舒城周氏的影響力,周瑜也更受士人們的信任與擁護。
宋謙自知勸不住孫策,可他又要親自看管營帳內書寫好的各種軍令,隻能此刻將希望寄托在周瑜身上。
青州士民並不會因為孫策被朝廷進封為齊侯就高看孫策一眼,就跟河東太原人不會因為趙基的爵位變化而立刻做出思想變化。
秦漢至今已有四百年,誰還惦記那點春秋戰國的舊事?
孫策固然自詡孫武之後,是田齊庶脈小宗之後,可這又有什意義?
大宗北海孫氏樂安孫氏還頂在前麵,就這兩個孫氏就不會輕易向孫策低頭,更別說是其他先秦傳承的大族。
說到底,孫策這支孫氏是浪跡於江東的庶流雜脈……從根子上來說,這一支的祖先就在家鄉混不下去,才去了遙遠的外鄉。
真正的嫡脈近枝,怎可能淪落到外鄉謀生?
四百年了,真有出息又懷念家鄉的話,自然會想辦法遷回祖宗安息之地。
可這支孫氏一直流落在外,連個像樣的傳承都沒有,其他齊地古族可以捏著鼻子低頭認了,可北海孫氏樂安孫氏真不能認。
所以苦苦追求的齊侯尊位,並沒有帶給孫策各種想像中的便利。
從出身上來說,反而因為頭頂這個孫氏,齊地古族大姓反而最看不起他……仿佛一種傳承久遠的自豪感突然從這幫人身上蘇醒了。
也不是這些人故意鄙視挑釁孫氏,實在是想通其中關節,會本能的看不起這類仰仗軍威挾持朝廷,耀武揚威重返家鄉的破落戶後人。
傳承自先秦的古族大姓普遍看不上孫策,這讓青州的普通百姓怎看?
雖然大姓子弟出仕,普通百姓服役,但終究輕鄙孫策的出身,抓不住機會也就罷了,真讓機會來了,這些人寧肯做趙太師的馬前卒,也要將孫策這個當年的破落戶後人趕走。
沒錯,齊地古族大姓寧肯向外人趙基低頭,也不願向孫策輸誠。
這跟趙基孫策之間的強弱沒有太大關係,隻是單純的鄙視孫策,以及孫策都不清楚的那位最初離開家鄉,去外鄉謀求發展的祖先。
越是這樣集體踐踏孫策的驕傲與榮耀,這些古族大姓仿佛就越高貴一樣。
這或許隻是一場共識之下的博弈,總之齊地古族大姓的冷淡抗拒態度,讓孫策很不爽。
這也是他答應袁紹結義要求的一個重要原因,似乎援引汝南袁氏的影響力,就能迫使齊地古族大姓承認他。
隻是結義之後,來自古族大姓的鄙視疏遠態度更加的明顯了。
雖然不敢舉兵反抗,但敢敷衍孫策。
當機會來了,這些人又怎可能靜靜看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