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3章 人類邁向宇宙深處的起點
追台灣認準台灣網,??????????.??????超靠譜
夜晚的美食街成了慶祝主會場,蘇曉宇推出「五周年功勳套餐」——紅燒月壤培育土豆清炒生態艙蔬菜,每道菜都用科研成果命名。科研人員舉杯歡慶時,蘇曉宇的媽媽通過視頻連線舉杯:「兒子,為你們這些航天英雄驕傲!」
李銳與林峰站在觀測塔上,望著遠處月熒石開采場的藍色光暈。「月熒石導熱係統已完成調試,氦-3轉化效率穩定在72%,」李銳匯報最新數據,「足夠支撐深空一號探測器的能源需求。」林峰點頭,指向夜空中的航行燈:「深空一號一周後抵達,我們的任務,是確保它從這滿載希望出發。」
此時的微生物實驗室,陳玥正帶領團隊做「跨星球共生菌種」的最終活性檢測。終端屏幕上,融合了月球藍絲菌與木星極端環境菌種的微生物群落,在模擬木星磁場中呈現穩定的紫色螢光。「活性98%,符合搭載標準,」助手興奮地匯報,「這是人類首次培育出能適應外星球環境的共生菌群。」
「月球三號計劃」啟動第三個月,基地遭遇首次重大挑戰。陳玥在「木星微生物適應性」預實驗中,發現地球極端環境菌種在模擬木星輻射下存活率不足10%,而月球本土微生物雖耐輻射,卻無法適應高壓磁場。實驗室培養箱連續報廢三台,培養皿中的菌種反覆裂解,陳玥已連續四十小時未合眼。
「不能隻盯著單一菌種改造。」林峰帶著李銳走進實驗室時,陳玥正對著基因序列圖發呆。全息投影上,木星磁場模擬圖與月球微生物基因鏈交織,紅色預警線密集閃爍。李銳將溫熱的稻花粥放在她手邊:「工程隊在月熒石溶洞發現,深層岩層能屏蔽90%輻射,可搭建地下模擬實驗艙。」
這個提議讓陳玥豁然開朗。她立刻聯合工程團隊設計「地核級模擬艙」——以月熒石為導熱核心,填充「月心水球菌」代謝產生的緩衝物質,在地下300米構建與木星環境高度相似的實驗空間。蘇曉宇則為實驗室定製「攻堅能量包」,將月球水稻蛋白粉與藍莓混合製成營養棒,保障科研人員的體力供給。
模擬艙搭建第七天,月震監測儀突發高頻警報——開采月熒石觸發岩層鬆動,震源就在實驗艙上方100米。此時陳玥正帶著兩名助手調試設備,艙體瞬間傾斜,培養架上的菌種樣本摔落大半,關鍵的「藍絲菌-木星菌」融合樣本也被打翻。
「立刻撤離!」李銳的聲音從通訊器炸響,他已帶著維修隊趕到,穿著重型航天服在艙外固定支架,「機器人馬上進場回收樣本!」「樣本暴露會失活,必須人工回收!」陳玥果斷拒絕,迅速穿上應急防護服,跪在傾斜的操作台上,用特製吸管收集殘留菌液,指尖被破碎培養皿劃傷也渾然不覺。
當陳玥抱著樣本箱從逃生通道衝出時,李銳立刻上前檢查。萬幸的是,兩支融合菌種存活,其中一支基因序列發生意外變異——同時具備月球微生物的耐輻射性與木星菌種的環境適應性。「這就是跨星球共生菌種的雛形!」陳玥激動地與助手相擁,聲音帶著疲憊的顫抖。
技術複盤會上,林峰特別強調:「陳玥的科研敏感李銳的應急處置蘇曉宇的後勤保障,少了任何一環都無法化險為夷。月球三號計劃是團隊戰役,每一個崗位都是防線。」蘇曉宇在台下記錄著——為保障氦-3轉化艙24小時運轉,他已調配雙倍食材儲備,確保夜班工程師隨時能吃上熱餐。
隨著「跨星球共生菌種」培育成功,深空探測指揮中心建設進入衝刺期。李銳團隊攻克月熒石導熱係統核心技術,將氦-3轉化效率從55%提升至72%,不僅滿足基地能源需求,還能為「深空一號」提供全額補給。他主導設計的新型航天服,采用月熒石纖維與「月心桂」提取物複合麵料,重量減輕30%,抗輻射能力翻倍,通過了艙外作業極限測試。
蘇曉宇的美食街也成了科研交流樞紐。他開辟「科研沙龍角」,每周五準備夜宵供不同領域科研人員碰撞思路。一次,陳玥團隊的微生物學家與李銳的結構工程師因「菌種培養艙散熱設計」爭執不下,蘇曉宇端上酸辣粉:「粉條要軟而不爛,就像你們的設計,得在散熱與保活間找平衡。」這句話竟啟發雙方設計出「蜂窩式散熱艙」,完美解決難題。
「深空一號」發射前一個月,吳剛小隊老隊員趙強以地球航天局技術顧問身份抵達基地,驗收指揮中心建設成果。當看到月熒石導熱係統平穩運轉,「跨星球共生菌種」在模擬艙內長勢良好時,他不禁感歎:「當年我們連頓熱飯都難保障,現在你們把月球建成了能培育外星球生命的科研堡壘!」
發射前一夜,基地全員進入戰備狀態。陳玥在實驗室做最後一次菌種活性檢測,確保「共生菌種培養艙」萬無一失;李銳在指揮中心反覆推演發射流程,逐一核對能源節點參數;蘇曉宇帶著廚師們準備「出征宴」,每道菜都寓意「圓滿成功」,保溫箱將熱餐直接送到發射控製台。
發射當天,觀測塔上擠滿科研人員。當「深空一號」從月麵緩緩升起,淡藍色尾焰照亮環形山時,所有人揮舞國旗歡呼。陳玥緊盯著終端,當「菌種活性穩定」的信號傳回時,她與林峰擊掌相慶;李銳記錄下探測器入軌參數,眼中滿是激動的淚光;蘇曉宇的美食街,香檳氣泡在低重力下緩緩上升,與遠處的航天燈火交相輝映。
探測器進入預定軌道後,林峰在指揮中心發表講話:「深空一號的發射,標誌著月球基地從科研前哨升級為深空樞紐。五年前我們在月壤種下第一株植物,今天我們讓探索的火種飛向木星。未來,這將成為人類邁向宇宙深處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