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民和周誌明兩人,得到李主任的肯定回答,便匆匆趕回周家莊。
並沒有做過多的停留,周益民開著摩托車就往周家莊趕。
一進村子,兩人直奔老支書家。
要是老支書不在家的話,就再去別的地方尋找,沒有想到運氣,還不錯,老支書正好在家。老支書家的小院,在午後的陽光下顯得格外寧靜,土牆上爬滿了牽牛花,仿佛在訴說著鄉村的質樸與安周益民和周誌明邁進院子,老支書正坐在屋簷下,就著陽光修補著農具。
見兩人進來,老支書放下手中的活計,笑著招呼道:“你們倆回來了,咋樣,去任家村有啥結果?”周益民趕忙在老支書對麵坐下,神色認真地說道:“老支書,情況是這樣的。我們去任家村談沙子的事兒,任村長同意用糧食換,不過這一算下來,買糧食換沙子得花一千塊錢。
而且,咱們修路的水泥,估計也得將近兩千塊錢。還好這次不用請人幹活,石子從山運回來能省點錢,不然花錢的地方更多。”
老支書聽著周益民的講述,眉頭微微皺起,輕輕摩挲著下巴,思索片刻後問道:“誌明,你說每家每戶出多少錢,比較合適?”
周誌明沒有想到,老支書會突然讓自己回答,反應有點慢。
周益民用手肘碰了碰周誌明。
周誌明這才反應過來,然後吱吱嗚鳴:“老支書...這個..我. ..也不清楚。”
老支書並沒有多說,隨即繼續問道:“益民,你覺得村每家每戶,出多少合適?”
周誌明低下頭,不知道在思考著什。
周益民低頭沉思了一會兒,腦海中快速盤算著村各家的經濟狀況以及修路所需的各項開支,緩緩說道:“老支書,我覺得村民每家每戶出十五塊錢,然後從養殖場和加工廠拿出一千五百塊錢,加起來就有三千塊錢,應該夠用來修路。”
老支書眼中閃過一絲讚同,點頭說道:“這個建議不錯,十五塊錢對村民來說,應該在能接受的範圍之內。”
既然商量好了籌資方案,事不宜遲,老支書決定再次召開全村大會。
消息像風一樣在村子傳開,不多時,村民們便從四麵八方趕來,齊聚在村子中央的大槐樹下。大槐樹枝繁葉茂,像一把巨大的綠傘,為眾人遮蔽著陽光。村民們或站或坐,臉上帶著好奇與疑惑,紛紛猜測著這次大會的主題。
老支書站在一塊稍高的石頭上,目光掃過眾人,清了清嗓子,直接開門見山:“鄉親們,今天把大家召集過來,還是為了修路的事兒。這次修路,前前後後算下來要用到三千塊錢。”
此話一出,人群頓時炸開了鍋。
村民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三千塊錢?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啊!”
“是啊,要是都讓咱們村民出,每家每戶不得攤三十塊錢啊!”
擔憂的聲音此起彼伏,甚至有一小部分人開始打起了退堂鼓,小聲嘀咕著:“其實路不修也行,這多年不也走過來了。”
這次有不少人都同意這個說法。
老支書看著議論紛紛的村民,生怕遲一點,就會被帶偏抬起雙手向下壓了壓,大聲說道:“大家先聽我說完!這次每家每戶隻需要出十五塊錢,剩下的錢由加工廠和養殖場的盈利中出。”
聽到這個消息,村民們的議論聲果然漸漸小了下去。
大家心盤算著,十五塊錢雖然也不是個小數目,但咬咬牙還是能接受的。
而且修路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情,隻要是在承受範圍的話,大家還是很樂意去幹。
尤其是那些,被爛路給傷過的人,就比如周誌明。
老支書見大家情緒稍穩,接著說道:“既然大家都沒有意見,等一下,就由誌明上門每家每戶收取十五塊錢。咱們修路是為了咱周家莊的未來,路修好了,以後大家出行方便,村子發展也有盼頭。”周誌明站出來,大聲說道:“等一下,就麻煩大家啦!”
見要說的都說完了,村民們便開始各自回家。
周誌明看見大家都回家去,便想著直接上門。
就在這時候,周益民攔住:“誌明哥,你就想著這樣空手去嗎?”
周誌明有點奇怪:“益民,難道不是空手去,還要帶什東西?”
而且他隻是去收錢,又不是去幹別的,空手就可以!
周益民這時候解釋:“誌明哥,你要是空手去,你能清楚記得,村將近一百戶,哪家給錢,哪家沒有給嗎?”
“倒是一些村民,一時間拿不出十五塊錢,說要緩幾天再給. . .”
老支書聽到後,點了點頭,看來還是周益民想得周到。
“誌明,你就按照益民的話來做吧!”
周誌明聽到周益民的解釋後,也明白是自己考慮不夠周到,隨即回去拿了一張紙,和一個袋子,專門用來裝錢的。
周誌明拿著一張紙,挨家挨戶地收取修路費用。
每到一戶,他都熱情地說明來意。
村民們大多都很配合,紛紛拿出錢來支持修路。周誌明每收到一筆錢,就在紙上認真地寫下名字,這樣就能清楚地知道還有誰沒有交。
來到王大爺家,王大爺正坐在院子編著竹筐。
看到周誌明進來,笑著問道:“誌明啊,這修路的事兒,真能成?”
周誌明笑著回答:“王大爺,您就放心吧!大家都齊心協力的,肯定能成。以後路修好了,您出門賣竹筐也方便。”
王大爺聽了,點點頭,從兜掏出十五塊錢遞給周誌明,說道:“好,我信你。咱莊上的路確實該修修了。”
周誌明接過錢,在紙上寫下王大爺的名字,說道:“王大爺,您對村子的支持,大家都記著呢。”走到李嬸家,李嬸正忙著喂雞。
聽到周誌明的來意,臉上露出一絲猶豫:“誌明啊,我家最近手頭有點緊,這十五塊錢能不能緩幾天給你?”
周誌明趕忙說道:“李嬸,您別為難。緩幾天沒問題,等您方便了給我就行。修路是大事,大家都能理解。”李
嬸感激地說道:“誌明,你這孩子真懂事。我盡快湊齊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