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源六大隊。
坎蘇溝附近,顧博遠在一戶人家門口檢查著一袋貝母的成色。
“貝母不錯,挺新鮮的,就是你也洗一下子嘛。”顧博遠看完,有些無奈的說道,“我這是第三次在你這收貝母了吧?我也給你說過,貝母洗的越幹淨,越幹燥,越值錢。
你能在山跑,能挖這多貝母,咋就不知道洗一下呢?”
“嘿嘿嘿。”貝母的主人名叫何萬兵,就隻是嘿嘿的笑。
他身上的衣服打著好幾塊補釘,頭發也很久沒理了,胡子拉茬的,雖然不到四十歲,但人看起來比老顧還顯老一些。
院子沒門,一件像樣的農具都沒有,一個四歲多,一個六歲多的孩子在院子抓石子。
孩子身上的衣服也同樣非常破舊,他們時不時的看一眼外麵正在交易的幾個人,眼睛滿是好奇,卻又不敢出來看。
土坯房有兩間,麵隱隱能聽到孩子在哭鬧。
“行了行了,知道你家困難,也就不說你了。來,咱們過一下秤,這貝母個頭還不錯,給你算十塊錢一公斤。”
貝母的價格漲了,顧博遠到門口收的時候,會適當的調整價格。這個叫何萬兵的是顧博遠頭一回過來收貝母的時候認識的。那時候他在這邊轉的時候是聽說坎蘇溝有貝母,隻是不知道附近有沒有人挖。
附近就是大名鼎鼎的那拉提,不過這時候還是窮鄉僻壤,沒經開發。
顧博遠是一家家問的。到何萬兵家其實不怎抱希望,因為這村子一共就兩家人會挖貝母,其他人大都是少民,連貝母是啥都不知道。
這個何萬兵是唯一追出來主動說他會挖貝母的,說隻要給他一天時間,明天就能有東西出來。
顧博遠相信了他,第二天轉其他鄉的時候往這邊拐了一下,何萬兵還真給他拿出了幾公斤貝母,一看就是新鮮挖的。
所以也就認識了。
今天這是第三回,顧博遠的意思是這一回買完他就不來了。偶爾下來一趟,幫著收購站打打廣告就行,天天下來可不行,那就變成遊商了。
收購站那邊每天都能穩定收到貝母,不過顧博遠還是想著多跑跑。
雖然電視上打了廣告,但他發現,伊犁的許多山區村莊,整個村子可能都沒一台電視。
整體的經濟水平不說比四隊,就是比瑪縣都差不少。
就比如何萬兵家,他有挖貝母的手藝,這邊靠近山邊,沒護林員管,按說應該很容易賺到錢的。
但他們家說家徒四壁真就一點沒誇張。上一次顧博遠過來收貝母,想著到他家休息一下,結果門一開,麵連個凳子都沒有。
娃娃倒是不少——從十幾歲到不到一歲的,五個!
然後從何萬兵嘴就知道了,家但凡有的,都罰沒了。
活該吧。管不住下半身,有啥辦法呢?
四隊也有超生的,但人家認罰,都是交錢……好吧,這其中好像有李龍的一些功勞。至少從李龍開始在供銷社接活,四隊人家的活錢似乎就多了起來。
老顧曾經以為瑪縣或者四隊周圍,就是北疆農村的縮影了。
但到了這之後他才發現,他了解的太少了——別說伊犁這邊整體和瑪縣的情況不一樣,哪怕就新源的幾個大隊具體情況都不一樣。
越靠近山區,貧困程度越發嚴重。有些村子是真的通不上電,還有些人家的情況還不如瑪縣牧業隊的留守點。
甚至於他其實完全可以用更低的價格來收東西,就比如何萬兵的貝母,就算一塊錢一公斤新鮮的,何萬兵也願意賣。
他實在是太窮了。
不過顧博遠還是按行價付了錢。跟著他的退伍兵牛大偉把貝母倒進了自己帶來的袋子,把打著補丁的袋子還給何萬兵,然後讓顧博遠上車。
這個村子有凶狗,先前來的時候就追著車子跑,這時候他擔心如果自己先上車,要是狗突然跑出來把顧博遠咬了,那他這工資豈不是白拿了?
顧博遠上車後,牛大偉上了副駕駛,駕駛員丁海洋問了一句:“老板,走嗎?”
“走吧。”顧博遠看著車外正數錢的何萬兵一眼,說道,“去五大隊吧,我記得那邊還有兩家約好的。”
車子啟動,開出去二三十米的時候何萬兵才數清錢數,想起來對著車子招了招手,提著袋子轉身進了院子。
“你說家都成這樣了,還生啥啊?娃娃都吃不飽,遭罪嗎?”牛大偉有些不解的抱怨了一句。
“這個……咋說呢,有些人是真覺得給口吃的就行了。”顧博遠也不知道怎解釋。
這時候的確應該先想著怎把生活過好,何萬兵這樣的人也有這樣的願望,但這時候的國情如此。
貝母季即將過去,但收購站想要長期開下去,顧博遠知道不能隻靠著貝母和皮子這兩項。他和李龍一起聊過,貝母會慢慢被禁,皮子也是一樣。
所以收購站想要長久開下去,必須得尋求更多穩定貨源。
伊犁這邊,除了伊寧算相對繁華一些,其他縣市發展都不如瑪縣,更別提鄉鎮和村莊了。
但因為人口少,環境很好,所以其實物產算是非常豐富的。縣城、市鎮周邊還好,鄉村,特別是山區的地方情況和瑪縣八十年代初差不多,許多人壓根不知道山的鹿角、鹿子角還能賣錢。
所以機會是很多的,但想要宣傳,就得經常跑。
第一步當遊商,這也是顧博遠的發展策略之一,需要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東西值錢,而且值不少錢。不然如果顧博遠不下鄉去收,這些人都懶得拿到市去賣。
至於二道販子,許多販子大多隻往皮毛肉黑市上去跑,難得到更接近山區的村子去。
顧博遠就像一個勤勤懇懇的地推員一樣,一點點去啃下這個市場來。
至於代價,就是又黑了不少,而且吃住都有點隨意。
丁海洋和牛大偉都是步兵七師(不是兵團農七師,這個步兵七師後來改成了武警)出來的,要說吃苦耐勞那是沒得說,他們跟著顧博遠到處跑,也挺佩服這個老板的。
“行了,看來今天中午又找不到飯館子了,隻能啃了。”去了另外一家約好的人家收了一張有點殘的猞猁皮子後,顧博遠看看天色,對兩個人說道。
“啃也沒啥,有紅豆腐呢。”兩個退伍兵是一點也不挑,人家老板都啃呢,自己跟著就是了。
再說這個時候啃真不算啥差待遇。
等回到伊寧天已經差不多黑了。
丁海洋去收拾車子,牛大偉則去庫房把今天收來的東西交了。每收一筆東西顧博遠這都有登記,交往庫房也要登記,製度是健全的。
收購站這邊不光有一台嘎斯車,還有一台進口二手卡車,這是顧博遠找劉高樓買的。他要去各縣運東西,沒有貨車是不行的。
收購站已經關了門,不過今天負責收貨的人還在,這人叫朱萬江,原來是一個生產隊的會計,後來生產隊變村,有人頂了他的班,他就出來打工,讓顧博遠給發掘來了。
幹了一段時間後發現為人比較踏實,便提了當了副掌櫃,幫著自己收貨。
朱萬江一直在等顧博遠回來,這時候看顧博遠進來,便把今天收購東西的登記本拿出來,包括剩餘的錢款,一一對賬。
顧博遠一一看著每筆入手的東西,最後看總賬。
這一天收了貝母共七百多公斤,其中幹貨兩百多公斤,半幹貨一百多公斤,剩下的是新鮮貝母。
皮子收的少一些,一共二十七張,都是普通的馬鹿皮、鹿子皮,有一張狼皮。二十七張皮子有七張全皮,剩下的是殘皮。
剩下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看登記的很詳細,而且這個朱萬江的字寫的非常漂亮,不愧是在生產隊做了會計的,賬本看著也很幹淨。
“行了,辛苦了,趕緊休息去吧。”顧博遠把本子和剩下的錢收了,說道:“明天我就不出去了,你給我打下手就行。”
打下手就隻需要記賬,這一點朱萬江是比較喜歡的,他嗯了一聲,便起身離開。
在這幹工資高,待遇好,他沒其他想法,認真幹就是了。
等朱萬江離開後,顧博遠鎖好本子和錢,關了燈也離開了。
院子挺大,也挺熱鬧。遠遠能聽到牛大偉在和同宿舍的人說著今天碰到的趣事。
顧博遠則盤算著今天的收獲。
開收購站那天營業額是最高的,隨後就一路往下掉,在前兩天總算止住了下落的趨勢,開始上升。自己這一趟去山區農村,收獲最大的就是那張猞猁皮。
他相信像這樣的珍貴皮子,民間應該有不少,就看自己有沒有本事收上來了。
顧博遠有這個信心,畢竟現在私人收購站,還真就自己一家獨大,而且一開始他就把在瑪縣開收購站的服務、質量兩個標準給拿了出來。
院子有茶水,收東西的價格也高,特別是後一條,直接就把許多人給拉了過來,成了這的忠實客戶。
隻不過影響力拓展的比較慢,需要一段時間的醞釀。
顧博遠不是很急,他知道像吳永波這樣的人會照樣學樣,但自己給的價格優勢,這些人給不了。
所以最後贏的肯定是他。
從瑪縣離開後,顧博遠有了更大的自主權,賺的多了不說,感覺自己真有做一番事業的信心了。
以往在瑪縣,主要當掌櫃,大方針是聽李龍的,他雖然沒啥憋屈感,但總不是很對勁兒。
在這雖然要經常往山區跑,但甘之如飴,真就覺得挺好。
這,就是自己的事業所在地吧。
他通過電話和二女兒顧曉雨說了這件事情,顧曉雨和絕大多數人一樣,覺得這條件肯定不好,隻是讓他保重身體。
顧博遠嘴上應著,實際上沒怎當回事。在他看來,這的氣候條件啥的可比瑪縣要好多了,沒開春時候的黃土天,大草原、花海,雖然條件差了點兒,但環境好啊。
他喜歡這!
對於這一點,定期聯係的電話,李龍支持他,這讓顧博遠頭一回和自己的女婿生出了知己之感。
也算錯亂吧。
貝母季即將結束,但野蘑菇、鹿角的收購量正在增加,所以顧博遠打算這一段時間還會隔兩天出去一趟,往邊遠的地區去宣傳一下。
伊犁山區範圍比瑪縣要大的多,各種物資的產量也多,因此顧博遠的想法是兩年時間後,讓這邊收購站收購的物資數量,超過瑪縣收購站。
他有這個信心!
第二天起來,簡單洗漱後,這邊就開飯了。
因為這人多,院子大,所以顧博遠請了一個做飯的女人,四十歲左右。
女人名叫胡玉華,家原來就是開食堂的,後來公私合營之後,她家的食堂成了國營的,自己上學,後來下鄉,再後來回市成家。
這時候工作就比較難找了,打工也是零星的,再後來經濟搞活就自己擺了攤子賣小吃。因為是流動攤子,經常在收購站附近售賣,顧博遠這邊招人多了,幹脆就去商量了一下,請她專門給收購站這幫子人做飯。
一個月給七十塊錢,不少了。
吃過早飯,小夥子們快速的收拾完,有人在後麵庫房整理收來的東西,有人就把收購站的大門打開。
等顧博遠準備上班的時候,這已經打掃幹淨,外麵擺好了茶水,就等客人過來了。
第一個來的竟然是吳永波。
他開著汽車,拉著兩口袋貝母過來,對著顧博遠笑著說道:
“顧老板,來看看,我這收的好貨!”
自上一次去李龍那把收來的東西賣掉後,吳永波就開上了汽車。
他比較了一下,發現把收來的東西賣到李龍那,還不如直接就放在顧博遠這劃算。來回跑好幾天,還不如在老顧這處理掉省事。
吳永波原來還有點怨氣的,現在早沒有了。他看清楚了自己沒那個實力,李龍勸說的那些話他也能聽進去,所以便保持了平常心。
作為地頭蛇,他比顧博遠更清楚哪有特產、從誰那能收的多。
雖然電視上收購站打了廣告,但有些人沒電視,根本看不到,這些人就是吳永波的潛在客戶。
就這一個貝母季,他已經賺了兩三萬了,比他去年一年賺得還多,現在他甚至已經把從劉高樓那弄特產發賣的生意交給了自己的堂弟,自己就完全投入到了收購這些藥材、皮子當中。
他不想老當販子,目標就是看今年如果能賺夠五萬塊錢,就在惠遠或者清水又或者霍城開個收購站。
哪怕隻有個架子呢,也很厲害了。
吳永波算是大客戶,關係也好,顧博遠一邊和他開玩笑一邊檢查著他送過來的貝母。
成色的確是不錯,這一點吳永波做的比其他人都要好一些。
收了貝母,顧博遠讓朱萬江記好,付錢,然後讓旁邊的夥計拉著貝母到後麵分類分裝。
吳永波把貝母賣掉後並沒有立刻離開。他在這邊原來做的生意和這個不搭,所以現在還是很謙虛的找老顧學習。
現在外麵人不多,老顧也很隨意的把一些生意經講給他聽,這些東西不算什值得保密的,說給他聽,其實也是在說給那些販子聽。
比如誠信,比如價格,比如公道等等。
吳永波更希望聽的是他後麵還要收哪些東西,那些東西價格問題,比如黑虎掌菌,比如黨參,比如那些銅錢之類的。
銅錢之類的是李龍當時和顧博遠閑聊的時候說起來的,特別是那些挖出來坨在一起的,李龍說以後這些銅錢肯定會比較值錢。
顧博遠就記下來了,反正現在收起來就按廢銅價格壓低了收,坨在一起嘛,肯定有雜質了。
收購銅錢這種事情,古代就有。所以不算什稀罕事,普通人能接觸的銅錢大都是一般貨色,又因為不知道如何區別,所以隻要能賣錢也就賣了。
吳永波就喜歡聽這些。
他覺得自己窩在這邊信息真是太閉塞了,啥也不懂。
劉高樓雖然和他關係不錯,但他感覺劉高樓做的是高端生意,自己挨不著,還是老顧這邊比較貼近實際一些。
顧博遠也喜歡聊這些,吹牛皮嘛,不能說的他自然不說,但大眾化的東西,在瑪縣那邊見慣的東西當然能說。
信息差而已,不是說哪比哪強,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特色,他這也算是互通有無了。
倒是引得那些販子們一個個還挺開心的,感覺和吳永波一樣,學了不少東西。
顧博遠挺享受這種感覺的,這時候他不光被當成老板,還被當成了老師一樣的人物,嗯,那感覺是真不錯。
六月初的時候,劉高樓過來的時候,顧博遠已經弄了兩噸多的貝母,近一千張的皮子,連帶著壓軸的兩張猞猁皮和兩張雪豹皮,打算跟著車子一起回瑪縣了。
出來這久,也算是收獲滿滿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