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1章 蘇聯對德態度
時間轉眼就來到了1937年初,此時東非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各個領域,東非政府的舉措都在穩步推進中。
在約瑟夫政府的領導下,蘇聯高效、穩健的完成了各項工業發展計劃,相較於十年前,蘇聯已經徹底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工業國。
雖然依舊和其他大國相比,蘇聯存在很多短板,但是差距已經縮小到肉眼可見的程度。
同時,因為德國威脅的存在,本時空蘇聯的政治和社會氛圍相對於前世要寬鬆許多,這一變化在德國吞並奧匈帝國後,變得更加明顯。
在身邊趴著德國這一頭餓虎的時候,蘇聯首先要考慮的是生死存亡的問題,所以約瑟夫也不得不放下心中的一些成見,給予內部更多的寬容。
這種表現上的差異並不奇怪,前世在一戰後,德國可以說是要多慘有多慘,所以為了本國的發展,不惜和蘇聯合作,在二戰前,兩國的關係稱之為“蜜月期”也不為過。
本時空從一戰結束後,德國就一直是蘇聯最直接的外部威脅,兩國在二十年代還直接爆發過戰爭。
有了德國的鞭策,毫無疑問讓斯拉夫人更加擺正了他們在世界上的位置,這其中就包括蘇聯和東非、美國等國家關係的主動改善。
莫斯科。
為了慶祝計劃的成功完成,這次蘇聯破天荒的邀請了東非和美國的人員參加慶典。
克姆林宮,約瑟夫對蘇聯的高層們說道:“隨著德國為首的歐洲極端民主義國家集團的日益壯大,現在德國已經成為了蘇聯最為致命的外部威脅。”
“即便現在蘇聯已經初步建設成為了世界上新興的工業強國,可是我們和德國的差距依舊不容忽視,所以蘇聯需要在國際社會上尋找更多的‘朋友’。”
“否則未來蘇聯麵對德國為首的極端民族主義國家集團時,我們將陷入極為艱苦的鬥爭環境。”
前世的約瑟夫絕對說不出這種話,甚至一直到德國對蘇聯開戰前,約瑟夫都不認為德國能夠對蘇聯造成威脅。
因為在前世這個時期,蘇聯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世界第二強國,
蘇聯實現了爆炸式的工業增長,尤其是在重工業領域,到1930年代末,其工業總產量確實穩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並超過了英國、法國和德國。
而本時空下,蘇聯的工業總產量卻隻能排在世界第四位,前三分別是東非,美國和德國。
尤其是等到德國消化奧匈帝國原本的工業體係後,德國對蘇聯的工業優勢將進一步鞏固,而且德國在工業發展質量上更比蘇聯具備優勢。
軍事力量方麵,前世蘇聯在20世紀三十年代擁有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常備軍,在坦克、火炮、飛機等重型裝備的數量上,也位居世界前列,甚至在某些方麵超過德國。
而前世德國的軍事力量,在當時世界上是很難以捉摸的,以至於在二戰爆發前,幾乎所有國家都忽視了德國軍事力量的強大。
甚至在當時的英國和法國等國家看來,波蘭都能成功牽製住德國。
這也不奇怪,畢竟前世一直到1935年3月16日,德國才公開宣布實施《國防法》,重新組建國防軍,並恢複普遍兵役製,撕毀了《凡爾賽條約》對德國軍力的限製。
放在1939年人的眼中,一個才重建不到四年時間,被武裝的德國軍隊確實難以給人帶來壓迫感。
所以在前世的1937年,蘇聯可以看做歐洲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除了海軍以外,但是蘇聯對歐洲的軍事優勢並不需要海軍發揮太多作用。
前世蘇聯是一個體量巨大但暫時“虛弱”的軍事巨人。
它擁有可怕的戰爭潛力和動員能力,但在1939年這個時間點,其真實的戰鬥力因其內部的創傷而大打折扣。
事實上,如果不是前世約瑟夫對蘇聯軍隊內部發動的政治運動,德國還真未必會在戰爭初期給蘇聯造成那大的麻煩。
而在本時空,約瑟夫顯然不敢小覷德國,德國現在就是明麵上的歐洲第一軍事強國,在海陸空三個領域都比前世發展的更加健全,而不是那支“速成”的強大軍隊。
約瑟夫說道:“德國在軍隊規模,動員能力,武器裝備等等領域,現在都對蘇聯有著巨大的領先優勢。”
“一旦阿道夫這個野心家的擴軍計劃完成,屆時德國在兵力上將和我們旗鼓相當,這是蘇聯,哪怕整個斯拉夫曆史上都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局麵。”
“在德國吞並奧匈帝國以前,從來沒有一個歐洲國家在兵力上能夠和我們的差距如此小,更不要說達到和我們旗鼓相當的地步。”
“德國現在是一個擁有一億多人口的超級大國,和我們也隻有幾千萬的差距,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德國還有諸多的盟友和傀儡,如果德國完成對中東歐的整合,他們在人數上是要超過蘇聯的。”
“僅僅是德國和意大利的人口,就已經和蘇聯相當,甚至可能超過我們,眼下德國如果完成對西班牙的滲透,加上德國旁邊波蘭,西烏克蘭這些偽政權,蘇聯和德國為首的極端民族主義國家集團對比,反而處於極大的劣勢。”
蘇聯單獨對上德國都沒有明顯的優勢,如果算上意大利等德國的盟友,這種場麵想想就讓現在的蘇聯政府感到坐立不安。
這時蘇聯的伏羅希洛夫元帥補充說道:“不僅僅是人口數量上的差距,悲觀的來看,在動員能力上德國可能比我們更具有優勢,僅僅以鐵路來說,德國的鐵路長度就已經超過我們,但是德國的整體麵積才一百多萬平方公,鐵路密度遠比我們高的多。”
1937年蘇聯的鐵路長度大約十一萬公左右,而德國的數據則是十三萬公左右,包括原本德國和奧匈帝國的鐵路網。
不管蘇聯還是德國的鐵路程都比前世要長,蘇聯方麵的原因是受到了東非的影響。
在蘇聯選擇了計劃性的發展工業這條道路後,東非就必然會成為蘇聯的學習對象,因此蘇聯發展工業的思路,不可避免的受到東非的影響。
而毫無疑問,東非在工業發展中,受到恩斯特的影響,尤其重視對鐵路等基礎交通的建設。
因此蘇聯對基礎交通的建設也比前世得到了加強,隻不過蘇聯顯然無法和東非維持一致性。
畢竟蘇聯的交通建設環境和東非有著本質區別,在蘇聯因為凍土還有漫長冬季的影響,交通建設成本遠高於東非,維護成本也更大,更別說蘇聯的財政也不如東非,所以蘇聯不可能像東非那樣大手筆的發展交通網絡。
這也讓蘇聯鐵路錯失了成為歐洲第一大鐵路網的機會。
當然,這中間還有一個因素要考慮,那就是東非能夠建設成世界上最發達的交通體係,早期黑人勞工的低成本優勢是很難複刻的。
德國鐵路是現在整個歐洲最發達的鐵路係統,規模也是第一,其高達十二萬公的鐵路線路,除了吞並奧匈帝國以外,還有其他領土擴張的結果。
這主要指的就是一戰後德國在東歐吞並的大約五萬平方公的土地,也就是前世波蘭西部的領土,這五萬平方公新領土,也讓德國鐵路網進一步覆蓋更多的區域。
伏羅希洛夫元帥說道:“德國高度發達的鐵路網絡,能夠讓他們更加高效的完成兵力上的動員工作。”
“而我們的鐵路不僅比德國少,人口和城鎮也遠比德國更加分散,這都將增加戰爭時期,我們動員工作的困難。”
不考慮蘇聯亞洲部分,僅僅是歐洲部分,蘇聯兵力的動員成本就比德國高的多,這種成本不僅僅是運輸的經濟成本,還包括時間成本。
而時間成本對於軍事來說是格外重要的一點,兵貴神速,能更快完成軍事動員的國家,就能獲得戰爭初期的優勢。
約瑟夫抽了一口煙,麵色難看的點點頭說:“交通上的差距,讓我們的物資運輸還有後勤支持也會比德國麵臨更大的問題,因此,兩國如果爆發戰爭,我們就要做好心理準備。”
“結合兩國工業,武器裝備等方麵的差距,我們甚至要考慮前線失敗的問題,因此在三五期間,國防和人口向東部的轉移,要進一步加快。”
“和德國的戰爭,我們必須充分利用蘇聯的縱深優勢,用空間換取時間,拖延為了戰爭德國的進攻速度。”
連鋼鐵般的約瑟夫都能說出這種話,就可以看出現在蘇聯在麵對德國問題上的“悲觀”情緒了。
誠然,蘇聯人確實相信他們擁有頑強的的鬥爭意誌,但是也不能否認血肉之軀很難和鋼鐵炮彈的對碰的客觀事實,否則約瑟夫也不會如此著急的在本國發展國防工業。
約瑟夫說道:“如今歐洲的局勢發展,也對我們越發不利,歐洲工黨運動麵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們寄希望於扶持歐洲各國工黨給德國增加麻煩的辦法,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
“眼下的西班牙內戰,德國和意大利方麵對國民派的支持,就體現了這一點。”
“根據可靠的情報,兩國都已經派出軍隊親自參與了這場戰爭,而共和派政府陷入了劣勢之中。”
西班牙的局勢演變比前世更加清晰,畢竟西班牙叛軍背後可是得到了德國,意大利,東非三家的支持。
就算不考慮意大利和東非,光是德國對西班牙的支持,就遠超過前世,畢竟德國可以直接通過的雅斯特等地中海港口,將軍隊,物資輸送到西班牙叛軍手中。
反過來,德國還可以借助地中海的原奧匈帝國海軍,來遏製蘇聯對西班牙共和政府的支持。
因為地中海方向德國海軍力量的存在,還有中東歐,奧斯曼帝國等國家基本上向德國靠攏,蘇聯援助西班牙共和政府的難度遠比前世高的多。
此消彼長,西班牙內戰結束的時間可能比前世大大提前,因此約瑟夫已經可以想象到在歐洲,又一個“大國”將投向極端民主義國家集團的懷抱。
約瑟夫說道:“歐洲正在被極端民族主義的邪惡勢力蠶食,而英法等國家對德國的威脅選擇了視而不見,進一步激發了德國人的狼子野心。”
“所以我們現在不能對英國和法國抱有太大的期待,這兩個腐朽和墮落的歐洲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很難值得信任,尤其是英國。”
“所以我們麵臨日後德國的威脅,就不能把目光放在歐洲,而是歐洲以外的國家。”
歐洲的事務,基本上由幾個大國決定,也就是德國,英國,蘇聯和法國,意大利,這幾個國家現在德國和意大利是一夥的,英國和法國也偏向於德國陣營。
這就讓蘇聯在歐洲徹底陷入“孤立”狀態之中,至於那些歐洲的小國,他們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更何況這些小國也都圍繞在德國和英國周邊,而不是蘇聯。
約瑟夫說道:“歐洲已經完全糜爛,我們很難找到可靠的盟友,隻能依靠我們自己,而且德國和奧斯曼帝國,日本的聯係也很密切,德國事實上已經完成了對我們戰略上的包圍。”
“在這種形勢下,我們隻能寄希望美國和東非兩個國家不會放任德國在歐洲做大。”
“甚至為了讓他們不和德國站在一邊,我們可以放棄亞洲部分的一些利益。”
蘇聯的勢力範圍集中在歐洲和亞洲,現在歐洲部分蘇聯除了本國領土以外,唯一能夠拉攏的國家也就隻有巴爾幹半島上幾個麵對德國威脅的小國了,諸如南斯拉夫,希臘,阿爾巴尼亞三個國家。
在亞洲方向,蘇聯還能對遠東帝國,中亞,中東等地區有著較大的影響力,這些就可以成為蘇聯和美國,東非談判的籌碼。
蘇聯的核心利益,毫無疑問是在歐洲,而且約瑟夫也相信,美國,東非這些國家不願意看到一個新的競爭對手在歐洲強勢崛起。
和蘇聯相比,德國現在確實是最有可能統治和整合歐洲的威脅,並且德國的盟友,奧斯曼帝國和日本也可能成為未來德國把手伸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雙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