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8章 拉臘中校的怨氣
北非鐵路影響到東非西北部區域,在東非屬於發展相對滯後地區,工農業產量都比較有限,且海運競爭力更強。就像當地的林業資源,背靠剛果雨林極其豐富,可木材作為大宗貨物出口走海運顯然更合適。
東非西海岸經濟和工業高度發達的地區,也就是前世的安哥拉地區,他們本身的商品出口,目前也以海運為主,而且從這出發,經北非鐵路出口並不比海運便利多少。
拉臘中校說道:“對於西班牙未來和東非的商業活動,依舊會以東非的西海岸為主,所以我們不用擔心北非鐵路的影響。”
“再說這也不是我們現在應該關心的問題,不推翻共和政府,後續西班牙的命運也和我們無關,所以現在隻要東非能夠給我們提供實際的支持,那就再好不過。”
“我反正不在意意大利人給我們提供的援助物資,來自他們本國生產還是從東非采購,如果是後者,那反而對我們更有利,畢竟東非的商品質量總比意大利好的多。”
在1936年,意大利製造本身就帶有“廉價”、“低劣”和“山寨”等標簽,因此不怪拉臘中校一個西班牙人都看不上意大利貨。
誠然在這個階段,西班牙的工業甚至還不如意大利,可意大利工業完全超過西班牙也沒有多少年。
同時,西班牙本國工業不行,他們的商品選擇卻很多,旁邊就是法國,距離英國也不遠,美國,東非,德國的商品在西班牙也十分常見,意大利商品和這些工業強國對比,完全沒有優勢。
前世意大利的商品品牌價值提升,都要等到20世紀六十年代以後了,並且在20世紀末徹底鞏固其在奢侈品和高端定製領域的地位,人們對意大利商品的形象才和“奢侈”,“高端”,“藝術”徹底掛鉤。
但是當下,先不說意大利糟糕的工業水平,導致其商品質量嚴重參差不齊,就是意大利這個詞匯本身在國際上都帶有嚴重的負麵色彩,從而影響民眾對意大利商品的印象。
意大利工業化的時間晚於主流工業強國,工業基礎薄弱,技術也較為落後。出口的商品多以紡織品、廉價玩具、玻璃製品等輕工業和農產品為主。意大利商品價格低廉,質量不穩定,設計上也很粗糙,無法支撐起高端形象。
貝尼托執政後,隨著意大利統一,建設了統一的國內市場,意大利工業才有了一定的“喘息”機會,貝尼托政府通過保護性政策,從而扶持本國工業企業的發展。
但是,由於工業基礎薄弱,發展時間短的原因,現在意大利依舊擺脫不了“窮人帝國主義”這個名頭,和日本一樣,在列強中屬於墊底的存在。
現在“山寨強國”的名頭,也被意大利牢牢戴在頭上,19世紀後期到19世紀末,這個標簽是德國,20世紀初則是東非,但是到了二十年代以後,東非和德國都通過自己的努力,扭轉了品牌形象。
這個帽子的主要競爭者自然就會傳遞到其他國家頭上,有力競爭者就是意大利,蘇聯和日本等幾個國家。
但是蘇聯的工業水平雖然相對落後,它們本身出口量少,且用料紮實,商品隻能說比較粗糙,而且蘇聯因為經濟體製的特殊性,他們本身沒有意大利擅長抄襲,製造“假貨”。
在歐洲,意大利商品因為具備市場流動性,所以抄襲其他老牌工業強國的商品,造假品牌,因此比較“流行”。
這也和意大利的經濟組織模式有很大關係,意大利的特點就是勞動力極其充足,因此意大利有很多家庭式作坊,這些家庭式作坊生產的商品本來就很難有質量保證,缺乏監管。
至於說日本,說難聽點,他們的商品在西方國家看來,和“破爛”沒有太大差別,完全沒有競爭力,也就是在亞洲有銷路。
這是現在意大利工業和品牌的巨大劣勢,而意大利人為什又加強了這一印象,則是得益於意大利龐大的海外移民群體。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移民大量湧向美洲和歐洲各國地。
他們往往社會地位低下,隨身攜帶的意大利商品也加深了其“廉價”和“低端”的印象。
現在意大利的海外形象實際上比前世還要惡劣,導致這個原因的根源,則是本時空意大利統一時間更晚,而沒有一個強大“母國”作為支撐,意大利移民在海外很難得到尊重。
這一點可以參考德意誌人,自普法戰爭後,德國實現了初步統一,海外德意誌人的地位得到了極大提高。
在當時,東非對外交流中都喜歡打著“德國”的名頭,從而占到一些便宜。
而東非崛起後,德意誌人在世界上的聲望更是得到了加大加強,就比如許多人天然把德意誌人擅長發發展工業和科技劃等號,勤勞嚴謹成為德意誌人的普遍標簽,德語成為能和英語抗衡的世界性語言等等。
反觀意大利,在貝尼托之前,可以說意大利人在海外就是一群不受待見的底層群體。
在美國,因為黑手黨等組織,意大利人整個群體都被貼上了“天生犯罪”或“暴力傾向”的標簽。
來自意大利南部的移民大多貧困、教育程度低,從事著最艱苦、最低薪的勞動,如鐵路建築、挖渠、工廠工人,他們聚居在擁擠的“小意大利”社區,被主流社會視為無法同化的“他者”。
而且意大利人的生活方式也和美國人格格不入,就比如意大利人喜歡喧嘩,重視家庭,宗教信仰,還有他們獨特的飲食文化。
最後這一點,放在東非就不會發生,因為東非反而和意大利有不少共同點,當然,移民東非的意大利人,早就被同化掉了,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畢竟東非政府可不允許意大利移民像在美國一樣,擁有獨立的社區。
在南美,以前意大利人也很不受待見,許多意大利人在種植園或農場從事近乎奴隸製的苦役,生活條件極其惡劣,他們被看作是可消耗的勞動力,或者是用來“漂白”人口的工具。
在歐洲,主要是英國,法國,德國,瑞士等國家,意大利人同樣被視為廉價的、願意從事肮髒危險工作的勞動力,經常因搶走本地人的工作而遭到敵視。
總而言之,現在意大利移民本身就和廉價,素質低,危險人群等掛鉤,意大利統一後,南美各國對意大利的態度發生了一定的扭轉,畢竟統一的意大利對於南美諸國來說,也是強國和大國。
在意大利移民,也隻有當年前往東非的群體過上了好日子,就比如曾經東非的紡織業之都——內羅畢。
隻不過代價是意大利移民在東非完全“褪色”,融入了東非的大家庭之中,而且本身攜帶的意大利文化,也成為了東非文化的一部分。
比較典型的就包括東非的餐飲文化,就吸收了不少意大利的內容。
瓦爾德斯上校說道:“以前意大利可是遠遠不如西班牙,現在卻超越我們,成為了列強中的一員,並且整體實力比我們領先太多。”
“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西班牙的所謂自由主義者,工黨,共和派,這些人每天隻會無休止的爭吵,一點實事也不幹,西班牙不被意大利超越才奇怪。”
“所以我們西班牙也需要意大利,德國那樣的強勢政府,並且將西班牙擰成一股繩,減少內耗。”
“以我們西班牙的條件,不說達到德國,東非,美國那種水平,也應該超過意大利,追趕法國。”
瓦爾德斯上校對西班牙未來的暢想,並不敢過於大膽,畢竟西班牙的情況太糟糕,而且發展的基礎條件也已經喪失了不少。
如果還是幾百年前的西班牙帝國,擁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那或許可以碰瓷一下現在的英國。
但是,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基本喪失殆盡,唯一留存的幾個,也沒有太大的經濟價值。
因此,西班牙未來在國際競爭中,隻能依靠本土,這對西班牙的國土麵積和人口提出了要求。
可是西班牙的土地雖然不少,但是實際可以利用的國土卻遠比不上同體量的歐洲國家,麵臨比較嚴重的缺水問題,不少地方比較幹旱,甚至幹脆是荒漠,而這也是曾經阿拉伯教能夠在西班牙站穩腳跟的重要原因。
阿拉伯教曾經稱霸伊比利亞半島長達近八百年,本身就和這的氣候環境有重要聯係,所以阿拉伯教的經濟發展模式,和伊比利亞半島具有一定的適配性。
人口方麵,西班牙也不能和同體量的歐洲國家碰瓷,即便人口存在明顯短板的法國,也比西班牙多出了一千多萬,西班牙人口勉強超過兩千五百萬,而法國大約四千一百多萬。
意大利的人口也超過四千萬,而且勞動力成本更低。
因此,在經濟發展上,西班牙想通過人口和其他國家競爭,本身就存在巨大劣勢。
即便西班牙曾經的海外殖民地,主要是南美那些國家,西班牙本土對他們也毫無吸引力。
這一點可以參考英國,法國和東非三個殖民大國,毫無疑問,這三個國家本土對於部分殖民地人口是擁有較大吸引力的,所以,西班牙本土人口少,對原殖民地的人口也很難吸引和利用。
瓦爾德斯上校說道:“西班牙哪怕未來想重新在經濟上超過意大利,都變得比較困難,他們人口比我們多太多。”
“我們隻能從其他方麵想辦法,發展本國經濟,尤其是工業領域,西班牙至少資源比意大利豐富,而且底蘊比意大利更深厚,還和美洲有較深的聯係。”
拉臘中校也點點頭說:“正是因為西班牙的衰落,讓我們在西班牙語世界中失去了領頭羊的作用,等解決了共和政府,西班牙才能重新拿回我們失去的。”
西班牙語世界,也就是西班牙和原殖民地地區,現在處境很尷尬,因為這樣一個影響力比較大的群體中,缺乏一個強國。
包括原宗主國西班牙,現在也淪為二流國家行列,甚至阿根廷和墨西哥,都有了挑戰西班牙的實力。
當然,墨西哥大概率很難建立在西班牙語世界的權威,畢竟它被美國壓製的太狠,一個處處被鄰國欺負的國家,怎可能讓其他國家服眾,做小弟都感覺丟臉。
如果墨西哥成了西語世界大哥,那恐怕會出現這樣一種尷尬的局麵:“看,那個被美國暴打的家夥,就是我們的大哥!”這也太有損顏麵了,因此墨西哥想當領頭羊,基本沒戲。
然後是阿根廷,阿根廷是最有可能取代西班牙的國家,不過也就隻是阿根廷人心想想,在南美,他們本身壓服不了巴西,而且和周邊西語國家關係也搞得很差勁,巴拉圭,烏拉圭,智利,玻利維亞其實都不太待見阿根廷。
而且,別看西班牙衰落的厲害,可要說硬實力,西班牙絕對遠超過阿根廷,阿根廷算是西語世界第一富國,但是這種富裕完全建立在農業上,本身依舊是一個比較純粹的農業國,西班牙好歹有自己的工業。
如果沒有其他國家幹預,讓西班牙和阿根廷交手,那阿根廷隻有被西班牙暴打的份。
當然,這種經濟結構的差異,也和兩國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西班牙的礦產比阿根廷豐富,而且處於主要世界貿易航道上。
而阿根廷缺乏煤礦,鐵礦等基礎工業發展資源,還遠離世界其他主要地區,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偏僻的國家之一了。
因此,瓦爾德斯上校所幻想的西班牙重回西語世界寶座,還真不是一句空話,實際前世西班牙還真就是西語世界的唯一發達國家,即便西班牙在歐洲混的很不如人意,可美洲的原殖民地國家,硬是沒有一個爭氣超過西班牙的。
拉臘中校對於原海外殖民地倒是沒有太大興趣,他說道:“打鐵還需自身硬,那些國家脫離了我們,本身就要付出代價,這多年過去,沒有幾個發展像樣的,尤其是阿根廷,前些年跳的比誰都高,結果在經濟危機爆發後,出盡了洋相。”
“還有墨西哥,更是一個跳梁小醜,我們當年給他們打下的家底,可不比美國差多少,結果一直被美國人任意欺淩。”
“不過,美國人和英國人也是活該,他們當年怎對待西班牙,現在東非也讓他們吃到這個苦頭。”
拉臘中校對美國和英國人的怨氣很大,畢竟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的喪失,這兩個國家背後出力最多,甚至就是他們親自顛覆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