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6章 軍火市場
1936年的南美洲,總體上是比較混亂的,尤其是受到歐洲德國和蘇聯兩種極端意識形態的影響,這也讓南美的政治鬥爭加劇,給東非在南美的擴張帶來了一些麻煩。
美國和英國等國家也不斷在南美搞小動作,挑撥部分地區和人群對東非的仇恨。
為了應對這些麻煩,東非隻能采用穩紮穩打的擴張方略,不到迫不得已,絕不會采用戰爭手段。
這一現狀在玻利維亞就很突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東非對於玻利維亞就是侵略者,畢竟在之前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的戰爭中,東非是巴拉圭人的幫凶。
所以東非想把玻利維亞變成前世日韓那樣美國的忠犬,讓玻利維亞心服口服,最好的辦法就是從經濟層麵讓玻利維亞和東非高度綁定。
促進玻利維亞經濟重心東移就是東非的手段之一。
庫亞奇說道:“說到底還是要讓南美洲的這些國家,在經濟上和帝國的經濟體係接軌,並最終融合。”
“從經濟層麵遏製住這些國家發展的脈絡,再刺激他們在文化和思想上積極擁抱帝國。”
“跟著帝國的國家和勢力能夠喝湯吃肉,選擇和帝國對著幹的國家和地區,則得不到心理預期上的發展,瓦解他們的獨立和自主意識。”
“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南美才能真正變成帝國最穩定的重要海外市場。”
聽了庫亞奇的一番話,瓦爾配合的說道:“經理高見,相對於世界上的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帝國現在的擴張戰略確實更高明一些。”
……
東非在南美的組合拳看起來很唬人,其實也沒有太大的新意,當年西班牙,葡萄牙,然後是英國和法國,接著是美國,它們在南美擴張的過程和東非沒有太大區別。
在萊茵市。
恩斯特對弗德希皇儲說道:“軍事和經濟是兩種最直接的擴張方式,現在的擴張模式和19世紀已經完全不同,光依靠武力解決問題,除非不顧及國際社會輿論和能做到斬草除根,否則很難行得通。”
“就比如日本,他們的擴張方式就極為粗糙,根本不可能維持下去,引起殖民地的激烈反抗和抵觸情緒。”
換句話說日本實際上走的還是20世紀前,西方殖民者的老一套,可是現在時代已經變了。
弗德希皇儲對此深感認同:“帝國的那些所謂殖民地,實際上就是帝國的海外行政區,不能用簡單的殖民地總結,按照嚴格標準的話,帝國沒有一塊真正意義上的殖民地。”
“這類似英國和加拿大,澳大利亞的關係,這兩個地方和殖民地基本上不搭邊。不過,日本,德國和意大利這些國家,明顯看不到這種曆史趨勢。”
前世的軸心國對殖民地是極為熱衷的,隻不過現在除了日本以外,德國和意大利沒有發揮的空間,德國是地理限製,而意大利則是實力相對太弱。
德國想擴張殖民地,就必須奪取歐洲霸權,從而海軍走出英法等國家封鎖,至於德國周邊那些附庸,德國也很難把他們當做殖民地對待。
意大利雖然是列強,但是它的地緣環境很惡劣,周邊強國勢力太多,陸地上和德國,法國直接接壤,地中海還要麵對英國,而地中海的其他國家實力也不算弱,有西班牙,奧斯曼這種不容易拿捏的國家。
而跨過北非,更是有東非這種超級大國,讓意大利很難找到擴張空間,就比如前世這個時間段,意大利恐怕早就和埃塞俄比亞開戰了。
不過,意大利人如果知道前世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亞戰爭的過程,估計心也會慶幸,這場戰爭直接讓意大利變成了“列強的恥辱”。
所以,沒有和阿比西尼亞帝國較勁的機會,反而不容易讓其他列強看清楚意大利的虛實。
這時恩斯特突然開口問道:“最近西班牙的情況怎樣了?”
要說1936年有什國際大事發生,那西班牙內戰爆發,絕對是恩斯特最關心的問題。
不過,一直到現在,西班牙的兩派還保持著克製,或者說在做最後的戰爭準備。
弗德希皇儲淡然的說道:“根據情報部門和國防部的估計,西班牙內戰已經到了爆發的邊緣。”
“德國和蘇聯兩個陣營的武器,基本上已經安排完畢,就看他們誰先打響第一槍,徹底引爆這個火藥桶了。”
所謂的兩個陣營,其實隻有德國為首的歐洲極端民族主義政治集團才算的上,這個陣營包括德國,意大利等國家,德國和意大利算是這個陣營的領導者,然後是一堆東歐國家。
而蘇聯陣營,隻有蘇聯一個國家政權,其他盟友基本都處於“非法”狀態,他們或許在各自國家有一定影響力,但是對國家事務沒有主導能力。
恩斯特說道:“既然是這樣,我們也要做好準備,在戰爭爆發後,按照計劃提前對佛朗哥一派進行提前投資。”
從始至終,恩斯特都看好佛朗哥為首的國民派,因此,東非也早已經和佛朗哥進行了接觸。
根據前世的經驗,這筆投資活動絕對是很劃算的。
恩斯特說道:“西班牙一直都是帝國在歐洲的重要合作夥伴,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這個原因,就對西班牙內部事務完全不插手。”
“在武器裝備上,我們可以不給予佛朗哥支持,但是在非敏感物資上,可以對他們進行一些幫助,當然,如果兩派主動跑到東非采購武器裝備,那就另當別論了。”
恩斯特的潛台詞也很明顯,那就是武器方麵,東非雖然不會主動向西班牙銷售,可他們真親自派人到東非采購,東非也不會拒絕。
對於軍火生意,東非現在是很喜歡的,畢竟東非在八五期間的一個發展重點就是擴充軍備,而武器生產出來,淘汰掉的落後裝備也要找到出路,直接銷毀就有些奢侈和浪費了。
提到軍火交易,弗德希皇儲抱怨著說:“現在國際社會上的軍火市場競爭對手太多,以至於帝國的軍工對外出口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波及。”
“除了帝國以外,美國和德國也是軍事出口大國,德國在陸軍裝備領域出口最為突出,之前他們就拿下遠東帝國的大筆訂單。”
“在南美,德國軍工產品出口同樣對帝國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對南美各國的軍隊有著較高的影響力。”
“美國則是工業實力不俗,而且他們的軍火推銷工作更加靈活,所以在對外出口上,能夠吸引客戶的注意。”
美國的武器製造商很多都是私人企業,所以也顯得更加靈活,甚至於說隻要客戶掏得起錢,那些美國公司什都敢賣,這讓他們和客戶的談判空間也比較大。
德國和美國也是東非在軍火市場上最大的競爭對手,尤其是在對非殖民地市場的爭奪上,三個國家的競爭尤為激烈。
而涉及到殖民地市場,情況又有所不同,弗德希皇儲提到:“英國和法國,他們如今工業日益衰落,但是軍工能力依舊強悍,並且擁有廣闊的自留地市場,在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內消化掉本國的軍工產能。”
英國和法國的工業實力衰落,這並不意味著兩國軍工產業的衰落,畢竟軍工產業能力的衰退,往往要慢於市場。
就像前世美國,即便搞產業轉移,也要把軍工業留在本國,不可能把軍事工業轉移出去。
因此,即便到了21世紀,美國工業實力大幅衰退,其軍事工業也依舊能勉強維持,最後一個爛掉。
而現在英國和法國的軍工業發展情況,明顯比21世紀前期的美國要好得多。
美國自冷戰結束後,軍事工業就完全陷入停擺,幾乎幾十年沒有太大進步,而20世紀前期的英國和法國,在軍事工業上可不敢躺平。
所謂居安思危,英國和法國現在就是這種狀態,在歐洲他們直麵蘇聯和德國的威脅,在海外,他們的殖民地也需要軍事上的保障,警惕東非,美國,日本這些國家。
因此,英國和法國的軍事工業,水平依舊維持在及格線上,甚至可以稱得上優秀,當然,相較於東非,德國和美國肯定是比不了。
東非,德國和美國都是滿分選手,而能拿滿分,這隻是試卷的分數,實際上三個國家在前沿軍事工業上都有各自的絕門獨技,隻不過都藏著掖著,沒有表現出來。
弗德希皇儲說道:“在五個國家,我們東非應該是最全麵的選手,德國則是比較偏科,在部分領域極為優異。”
弗德希皇儲口中所謂的德國偏科,那也隻是針對東非而言,實際上德國在軍事工業上的短板,對比其他國家並不突出,尤其是在德國吞並奧匈帝國以後。
現在德國的軍事工業實際上是原德國和奧匈帝國的集合體,這個集合體,恐怕也就隻有東非,美國,蘇聯能夠在體量上與之對比。
而這四個國家都是人口過億的國家,東非更是有兩億人口,因此這四個國家的產業也最健全,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做不到的。
相較於東非和美國,德國和蘇聯最大的劣勢就是海軍實力太弱,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他們畢竟海洋條件不如東非和美國。
弗德希皇儲就說道:“針對海軍的話,德國就不太行了,反倒是英國依舊可以維持在一流水準,和東非、美國在同一水平線。”
僅從紙麵數據看,現在的英國海軍依舊如日中天,皇家海軍有著龐大的家底,並且依舊有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注入。
東非和美國作為後起之秀,想要超過英國,還需要時間,尤其是海軍規模上,當然,現在美國在海軍上的投入是不如東非積極的。
東非在恩斯特的影響下,已經悄悄展開了新一輪的海軍競賽,以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二次世界大戰,而美國現在孤立主義盛行,對國際事務不大關心。
“帝國、德國,美國,英國和法國,是國際軍火市場的五大巨頭,是軍事工業最頂尖的五個國家。”
“而除了五大巨頭以外,這並不意味著其他軍工業強國就沒有競爭力,就比如主打價格優勢的蘇式武器,蘇聯的國防工業已經發展起來,雖然他們的武器比較粗糙,可是低廉的價格對一些貧國和弱國依舊有很大吸引力。”
“在這方麵,日本的情況和蘇聯差不多,甚至日本的人力成本更低,不過,日本的武器,也就在遠東地區能夠發揮作用,甚至覆蓋不到太平洋其他地方。”
“接著是意大利,意大利的軍工業在二流工業國家也很有競爭力,尤其是意大利的輕武器,並不比其他國家差。”
“除了列強國家,一些國家的軍事工業也不錯,隻不過產業比較單一,就像瑞典,比利時,荷蘭,奧斯曼,西班牙,葡萄牙這些國家,它們在一些單一領域也有拿得出手的成績,具備一定規模的軍事工業能力。”
“還有那些貧國,弱國,這些年的工業也有一定的發展,至少不需要所有軍事產品都依賴進口,這進一步加劇了國際軍火市場的萎縮。”
“世界上的列強太多,工業國也太多,造成了如今國際軍工市場份額的激烈競爭,所以,想結束這種局麵,就必須終結舊的國際秩序,重新分配蛋糕。”
弗德希皇儲的總結很有道理,現在軍火市場陷入了嚴重的“內卷”,這本身就是現在國際格局多極化的一種體現。
把軍火市場比作一塊大餅,卻有一桌子客人拿著刀叉搶奪,軍火市場的競爭自然不可能輕鬆。
前世二戰後,這個問題就得到了解決,美國和蘇聯清場後,國際軍火貿易市場的玩家就變成了這兩個,形成了美係和蘇係兩大武器裝備體係,並且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蘇聯解體後
在蘇聯解體後,美國獨占國際軍火貿易的大蛋糕,那段時間的美國軍工業可以說爽翻了天,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遠東帝國軍事工業崛起之後。
因此,東非以後肯定也要對現在的軍火貿易市場進行清場,可以預見已經出局的國家,就包括英國和法國等國家,現在牌桌上能坐著的國家隻有東非,美國,德國和蘇聯,而蘇聯和德國兩個國家還要較量一番,決定誰能夠留在牌桌上。
這樣東非,美國,蘇聯(德國)大概率就是新國際秩序的建立者,這三個國家再開展新一輪的競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