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4章 德奧合並和超級大國
這也是東非和其他殖民者在殖民方式區別上的重要特征之一,東非更加重視穩定和可控性,為此寧願多付出殖民成本。
如果,東非不是一個19世紀後期,才成立的國家,那恩斯特也願意學習其他殖民國家的方式,但在19世紀末,傳統殖民主義儼然已經走到了生命的末期。
當時,殖民主義最後的狂潮不過是一輪回光返照,在進入20世紀後,殖民主義呈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也越發明顯。
所以,站在當時恩斯特的角度,東非即便是要繼續對外殖民擴張,也必須做出轉變,這也成了後來東非一係列有悖於傳統殖民模式的總體思路。
在當時國際社會,即便現在很多國家看來,東非的對外殖民都是十分奇葩的。因為東非在海外擴張中的收益,要遠遠小於東非在海外擴張的支出。
不過,恩斯特也壓根沒有考慮短期內的得失,東非想從殖民地獲益,不僅僅放眼最近十幾年,幾十年,而是一直到21世紀,這樣可能一直持續上百年的海外殖民體係的維持。
隻要這套體係,能夠堅持到21世紀,東非遲早能收回成本。
……
1935年5月7日,柏林。
經過前期的鋪墊後,今天德國正式拉開了吞並奧匈帝國的大幕。在柏林國會,湧入了德國和奧匈帝國兩個國家的議員和政府代表。
阿道夫意氣風發的坐在上位,向在座的所有人說道:“今天對於德國而言,是一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日子,經過幾代德意誌人的努力,德意誌地區的統一,將在我們手中完成。”
“德國和奧匈帝國,本來就是一家人,在曆史上,兩個國家的領土,曾經都是聖神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從1806年算起,整個德意誌民族經過了上百年的屈辱和磨難,終於再一次成為一個統一,團結,完整的國家。”
1806年,實際上就是聖神羅馬帝國滅亡的時間,當然,更準確來講,當時哈布斯堡被拿破侖的不斷削弱,已經無法成為德意誌地區廣泛認同的領導者。
最後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在維也納發布詔書,宣布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放棄帝國皇帝的頭銜。然後,彼時的神聖羅馬帝國搖身一變,就成為了現在奧匈帝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
如果說,弗朗茨二世不放棄對神聖羅馬帝國的宣稱,那奧地利帝國其實就是神聖羅馬帝國,不過在當時哈布斯堡皇室看來,維持神聖羅馬帝國的宣稱,並沒有太大利益。
尤其是失去德意誌北部的統治力後,哈布斯堡皇室就失去了壓製匈牙利等民族的重要資本,所以出於維係帝國統治的需求,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的宣稱,反而對哈布斯堡皇室更加有利。
這也就導致,現在阿道夫不得不把神聖羅馬帝國的滅亡時間定死在1806年,為了能夠更好的消化奧匈帝國,隻有打著神羅的旗號,才能更加名正言順。
因為神聖羅馬帝國領土中本身就包含現在匈牙利,波西米亞等奧匈帝國大部分區域,而這些區域,又不全是德意誌人。
阿道夫說道:“在拿破侖之前,現在的德國,奧匈帝國本身就是一個國家,原本土地上的國民都是神羅的一分子,而拿破侖出於對這個強大帝國的畏懼,才不得不把這個帝國肢解掉。”
“現在,所有人都又重回了帝國的懷抱,這是整個德意誌民族意誌的體現。”
雖然有些矛盾,但是阿道夫也隻能采用這樣的敘事,這他強行將包括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民族,按上了神聖羅馬帝國遺民的身份,從而模糊他們和德意誌人的區別。
畢竟神聖羅馬帝國是德意誌人公認的正統,也是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最大公約數。
將匈牙利,捷克等民族視為國家的一部分,這雖然違背了阿道夫的種族理論,可很顯然,相較於現實利益,阿道夫的原則也是可以靈活的。
阿道夫的這番擰巴表態,也確實讓奧匈帝國的一部分代表能夠接受,雖然他們來自波西米亞和匈牙利,可誰祖上沒有和德意誌貴族聯姻過,這樣他們的身份其實就是可以轉變的。
至於不吃阿道夫這套的民族主義分子,肯定有,但是這種人顯然非常少,今天也不會被請到柏林來。
阿道夫接著說道:“所以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合並,不是德國對奧匈帝國的單方麵兼並,而是兩個國家重回古老帝國的懷抱。”
“新的國家,或者說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大德意誌帝國將是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家園……”
在阿道夫演講結束後,在場的所有人高呼著:“大德意誌帝國萬歲!”
即便是一些並不心甘情願的人,在這種氛圍下,也隻能跟著搖旗喊。
而當大德意誌帝國成立的消息,從柏林宣告後,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主流報紙和新聞,爭相對這一情況進行了報道。
在東非,萊茵社報告道:“一個國土麵積高達一百一十二萬平方公,人口超過一億兩千萬的龐然大物,出現在歐洲大陸上,德國在體量上已經完全成為了能夠和蘇聯一較高下的超級強國,並且擁有比蘇聯更加強大的工業,更多的工人,更強大的軍隊……”
“歐洲大陸隨著這個強大帝國的成型,將徹底改變整個歐洲大陸的格局……”
東非方麵對德國合並奧匈帝國,整體上的報道是偏向於正麵的,至少從民間層麵來說,東非民眾很難對這個新的國家,產生厭惡。
而在蘇聯,對於德國的報道就比較具有針對性了,同時充滿了憂慮。
蘇聯的《真理報》寫到:“德國侵略並且對奧匈帝國的占領已經成為事實,這對於生活在德國境內的非德意誌民族,還有工人階級而言,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他們將麵臨一個更大暴力機器的壓迫……”
“資本主義,軍國主義,封建勢力在德國和奧匈帝國合流,這將讓整個歐洲的文明進程出現倒退。”
“同時,吞並了奧匈帝國之後的德國,也將進一步威脅到偉大祖國的安全,我們應該對德國再怎警惕也不為過!”
雖然德國吞並了奧匈帝國後,自稱大德意誌帝國,但是國際社會還是繼續采用德國這一稱呼來形容這個新的世界超級大國。
就目前世界上有六個國家,可以稱為世界超級大國,也就是東非,美國,德國,然後是英國,法國和蘇聯。
後三者存在一定的爭議,英國和法國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和人口,兩國本土發展也算國際一流水平,但是兩國的日漸衰落也是一個客觀事實,現在兩國的處境,有些類似前世的俄羅斯。
俄羅斯這個國家,毫無疑問有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可就是無法利用起來,並且在國際競爭中,不斷衰微。
英法現在就是這種情況,看著體量驚人,但是這些資源無法整合優化,就比如殖民地的分離主義,就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同時,兩國本土本土對殖民地的壓製也越發吃力。
蘇聯是否成為超級大國的爭議,則在於現在蘇聯工業整體發展水平,依舊偏低,在其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前,蘇聯的工業體量也略顯不足。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再給蘇聯十年和平發展的環境,蘇聯必然成為世界上無可爭議的新興世界超級大國。
而東非、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和蘇聯,這六個國家之外的其他國家,和五大強國之間的差距就太過明顯了,哪怕是同為列強的日本和意大利。
從國土角度來說,六大國,國土麵積最小的德國,也超過一百萬平方公,英法兩國加上殖民地更是兩個龐然大物。
而在人口上,六個超級大國的人口體量,也至少也超過一億這個規模,這其中人口最多的是英國,包括海外殖民地,英國人口接近五億,其中印度人口就可能超過三點五億。
當然,這的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這些區域。
英國之外,超級大國人口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東非,東非人口超過兩億,其中也包括殖民地人口,第三是蘇聯,人口超過一億五千萬。
美國和德國排在第四和第五位,人口都在一億兩千萬以上。
而法國反而成為了六大超級大國中,人口最少的國家,就算加上法國的所有殖民地,法國人口也才勉強達到一億。
如果計算殖民地人口,日本的人口也能超過一億,但是人口在超級大國指標中,並非不是決定性數據,否則的話,遠東帝國和印度都可以這算。
而日本在工業水平上,和超級大國的落差就更大了,就以超級大國中,整體工業質量最差的蘇聯來說,它的工業發展程度,都是要超過日本的。
日本的工業也就放在亞洲,現在算是天花板,但是和東非,美國,歐洲相比差距依舊明顯。
意大利就更不用說了,人口,麵積還有工業,和六個超級大國對比都有顯著差距。
日本和意大利想躋身超級大國,前者就必須完成主導大東亞目標,後者則要構建地中海霸權,但是兩國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
之前說過了東非和蘇聯對德國的態度,顯然蘇聯對德國最感覺憂慮,然後就是法國。
雖然法國現在對德國的外交和競爭中基本處於半躺平的狀態,但是當德奧合並的消息傳到法國,依舊引起了軒然大波,而在法國國內,也出現了眾多不同的聲音。
法國《時報》:“新的神聖羅馬帝國在歐洲崛起,法國必須加大在軍事上的投入,保證法蘭西的安全……”
而法國的《人民報》則呼籲:“德國應該保持冷靜,德法都是歐洲事務的主導者,在歐洲日漸衰落的今天,德國和法國的關係應該是合作,而不是競爭和敵對,雙方應該放下曆史恩怨,和平共處。”
法國的《公報》說道:“德國已經實施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希望德國政府能把精力和責任放在對抵抗蘇聯這個歐洲共同敵人身上,法國可以在這個事務上配合德國……”
可以看出,法國內部對德國的態度是最複雜的,有人把德國視作死敵,有人希望德法和解,有人鼓動挑撥德國對付蘇聯……
現在法國內部思想上都無法做到統一,這就是一戰帶給法國的後遺症。如果是一戰前的法國,甚至根本不可能如此輕鬆的放任德國吞並奧匈帝國。
這也意味著法國整體在對德國的態度上,更傾向於希望德國高抬貴手,放法國一馬,而不是法國依舊能成為歐洲和世界事務中獨當一麵的大國。
相較於法國的糾結,英國方麵對德國的態度,就簡單一些。
英國新聞媒體對德奧合並並沒有大加批判,但是也強調和呼籲德國,要量力而行,尤其在海洋問題上,應該避免一戰舊事的重演,維持歐洲和平。
當然,英國媒體口的德國,顯然是不包括蘇聯的。
這等於暗示德國,其後續的軍事行動,應該對英國做出退讓,在不損害英國利益的前提下,英國人可以容忍德國在歐洲大陸方向的擴張。
最後是美國,美國現在根本沒有功夫關心德國的發展,相較於德國,甚至其威脅都不如蘇聯和東非帶給美國的壓力。
而六個世界超級大國中,德國本身占據一個名額,其他四個資本主義國家對德國吞並奧匈帝國,沒有強烈反對,最後一個蘇聯,它的態度也不知道考慮,畢竟蘇聯本身就是可以說是舉世皆敵的存在,也是德國明確的敵對國家。
所以,德國吞並奧匈帝國,幾乎毫無波瀾的完成了這一過程。同時德國國力的突然膨脹,也讓世界上的非超級大國和列強國家,在外交活動中出現重大變化。
首先是德國周邊的國家,比如盧森堡,荷蘭,比利時之流,他們對德國感到恐懼,畢竟盧森堡和荷蘭之前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還有丹麥,瑞典等北歐國家,也紛紛交好德國。
巴爾幹國家也將德國放在本國外交事務中的第一位,現在他們的命脈就拿捏在德國手中。
而在歐洲之外,包括中東,遠東和拉美國家,對於更加強大的德國,也采取了更加積極的友好態度,其中就包括遠東帝國金陵政府,還有阿根廷,波斯這些國家。
而原本就傾向於和德國合作的意大利,日本,對於準盟友實力的加強,也是樂見其成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