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後悔
中午十二點,食堂開飯的鈴聲剛響,葛青山跟朱益民打了聲招呼,騎著自行車往楊馬村趕。
他心惦記著馬長河家的大棚,腳下蹬得飛快,不過十幾分鍾就到了楊馬村村東頭。
剛到大棚附近,就看到馬長河站在大棚旁邊的夯土牆上,遠遠地看到他就使勁揮著手:「青山!這邊!」
葛青山把自行車停在夯土牆旁,快步走了過去。馬長河也從夯土牆上跳下來,快步迎上去,臉上滿是急切:「青山,你可算回來了,急死我了!」
「爹,您別急,我現在就幫您看看。」葛青山說著,先繞著大棚外麵轉了一圈。
他用手拍了拍夯土牆,牆體厚實,沒有裂縫,地基也很穩固,看不出問題。
接著,他又仔細檢查了棚膜的四周,邊緣都用土壓得很嚴實,沒有漏風的地方,也沒發現破損的痕跡。
「先去棚看看。」葛青山說著,掀開棉簾子走進了大棚。一進棚內,確實比外麵暖和些,但跟四季青公司的大棚比起來,還是明顯差了一截。
他走到夯土牆旁,拿起掛在上麵的溫度計,上麵顯示著「17℃」——雖然比早上高了些,但現在已經是中午了,日頭很足,溫度還是偏低。
葛青山在大棚慢慢走著,眼睛仔細觀察著每一個細節:夯土牆的厚度夠,大棚地基下挖的深度也符合標準,棚膜的連接處也沒有縫隙。
他停下腳步,抬頭盯著棚膜看了半天,突然發現了問題一這棚膜表麵不平整,有不少細小的氣泡,還有一些雜質,用手摸上去,厚度也不均勻。
他又走到大棚門口,對著陽光看了看棚膜,透光性也不好,遠遠比不上公司在廊方市塑料廠買的棚膜。
「爹,您這棚膜是從哪兒買的?」葛青山轉過身,問道。
馬長河愣了一下,答道:「是從萬安鎮塑料廠買的啊,比廊方市塑料廠的便宜不少,而且有現貨,不用等,我當時覺得挺劃算的。」
葛青山皺起眉頭,語氣肯定地說:「爹,要是我沒猜錯,問題就出在棚膜上。
您買的這棚膜不達標,保溫性差,透光率也低,白天沒法充分吸收陽光升溫,晚上也沒法保住棚的溫度,所以棚的溫度才會這低。」
「啥?」馬長河一下子就急了,聲音都有些發抖,「這棚膜我花了兩千多塊錢買的啊!要是不行,那咋辦?」
葛青山歎了口氣,說道:「爹,幸好您發現得早,現在對菜苗的影響還不算太大,隻是生長慢了點。要是再晚些時候,天氣更冷了,溫度再降下去,菜苗就該凍傷了。
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趕緊換棚膜,換成保溫性好透光率高的合格棚膜。」
馬長河聽完,一屁股坐在了地上,雙手拍著大腿,臉上滿是絕望:「娘,換棚膜?說得倒簡單!這大棚已經花光了家所有的錢,我哪幾還有錢買新的棚膜啊!
再說了,要是能買到合格的棚膜,我也不會去萬安鎮買啊!」
他抬起頭,看著葛青山,眼神滿是懇求,像是抓住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青山,你可得幫爹想想辦法啊!你弟弟才四個月大,你妹妹們還在上學,一家子都指望我這個大棚賺錢呢!
要是這大棚的菜凍壞了,我們一家老小都得喝西北風!你可不能不管啊!
」
葛青山看著嶽父著急的樣子,心也不好受,他歎了口氣:「爹,我不是不想管,可我真的沒這個能力啊。」
馬長河急忙說道:「你們公司不是能買到合格的棚膜嗎?你現在是公司的組長,手肯定有門路,你就利用你的關係,先幫爹買些棚膜唄!
趁著現在天還不算太冷,趕緊換上,還能趕上趟。」
葛青山臉上露出為難的神色,語氣無奈卻堅定:「爹,不是我不幫您,公司有規定,棚膜要優先供應給跟公司簽了合作種植協議的種植戶。
您沒有跟公司簽協議,我要是私自幫您買,違反了規定,不僅我要受處分,還會給公司添麻煩。這忙,我真的幫不了您。」
「那菜苗咋辦?天越來越冷,總不能眼睜睜看著凍死吧!」馬長河的聲音都帶了哭腔。
葛青山想了想:「要是晚上溫度太低,就燒炭升溫吧。」
「燒炭?那得花多少錢啊!」馬長河猛地站起來,聲音都變調了。
「再貴也得燒,總不能讓苗兒凍死。」葛青山叮囑道,「還有,一定要注意防火,別把棚膜點著了。另外,燒炭得配排煙管和一氧化碳報警器,不然容易中毒,還會傷菜苗。」
「木炭太貴了,燒木頭行不行?」馬長河問。
「爹,您咋糊塗了!」葛青山無奈地說,「去年二表哥不是說過嗎?燒木頭煙大,灰燼多,還容易產生一氧化碳,既汙染棚的空氣,傷菜苗,還有安全隱患。
燒無煙煤熱量比木頭穩,但還是有煙氣。隻有燒無煙炭,燃燒充分,煙氣少,熱量也持久,對菜苗和人都安全。」
馬長河垂著頭,深吸了一口氣,又緩緩吐出來:「青山,我聽你的,一會兒就去供銷社買炭。但膜的事,你再幫爹想想轍,行不行?」
葛青山看著老丈人的樣子,心也不是滋味。畢竟是一家人,他沒法不管。
沉默了一會兒,他點了點頭:「我知道了,我會再幫您打聽打聽,看看除了公司以外,有沒有其他購買合格棚膜的渠道。」
萬安鎮罐頭廠。
前幾日酸黃瓜罐頭生產結束後,廠組織了一次大掃除。
謝廠長帶著一批人清掃廠區環境,李振國則帶領另一組人清洗機器與生產線。
——
在外人看來,這般大規模清潔或許是廠子要停產的信號,但廠內工人都清楚,這不僅不是停產,反而是為生產新品種罐頭做準備。
大掃除結束後,一部分員工輪休放假,另一部分員工留在廠協助研發八寶粥罐頭,鍾玲玲便是留守員工之一一她的崗位是質檢員。
此時,廠已開啟一條生產線,正試生產新研發的八寶粥罐頭。鍾玲玲紮著高馬尾,胸前別著「質檢員」的紅牌,正盯著生產線末端的罐頭盒。
不遠處,王秀英穿著和工人一樣的淺灰色製服,口罩拉到下巴處,正湊在配料桶前聞味道。
她手攥著個小本子,上麵記滿了各種食材的配比,這是她琢磨了兩個多月的八寶粥配方心得。
之前在家用小鍋熬煮時得心應手,如今見到生產線批量生產的流程,才發現手工熬煮與機器生產的差異極大,這次也算開了眼界。
車間外的院子,李振國已讓人在廠區院支起一口大鍋,旁邊還架了一張桌子。
王秀英出了生產車間,隨即著手準備熬煮手工八寶粥,將提前泡好的紅豆
紅棗蓮子等食材依次放入鍋中。
隨著火候慢慢升騰,鍋的粥很快變得粘稠,香氣漸漸彌漫開來。
關於王秀英的身份,謝廠長與李振國雖未在員工麵前明說,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一廠員工大多是萬安鎮本地人,稍加打聽便能猜到,這位「王顧問」正是李總的母親。
正因如此,周圍人對王秀英自然多了幾分尊重。
下午四點,整個罐頭廠都飄著八寶粥的香味,分不清是王秀英手工熬煮的,還是生產線批量生產的。就在這時,鍾玲玲拎著一個塑料筐從車間走出來,筐裝著剛生產好的鐵盒八寶粥罐頭。
她朝著李振國和王秀英喊道:「李主任王顧問,八寶粥生產好了!」
李振國立刻走上前,關切地問:「八寶粥沒有質量問題吧?」
鍾玲玲笑著回答:「我都檢查過了——罐蓋沒有鼓起來,敲上去聲音清脆,密封肯定沒問題。」
「那就好。」李振國鬆了口氣,又追問,「嚐過味道了嗎?」
「還沒呢,剛冷卻下來,我就趕緊送過來了。」鍾玲玲說道。
「成,那咱們都嚐嚐。」李振國說著,打開一罐八寶粥,遞給王秀英,「嫂子,您先嚐嚐。」
王秀英接過罐頭,笑著說:「那邊有碗,咱們三人分著吃—一我一個人可喝不完。」這並非她矯情,實在是這段時間研發八寶粥,她已經喝了太多,實在有些「怕」了。
鍾玲玲連忙走到旁邊的桌子旁,拿了三個空碗。王秀英將罐頭的八寶粥均勻分給兩人,三人一同品嚐起機器剛生產出的罐頭。
李振國嚐了幾口,點點頭:「味道還不錯,基礎口感是有的。」
王秀英細細咂了咂嘴,放下碗走到院的大鐵鍋旁,用勺子輕輕攪動著鍋的手工粥,隨後轉頭對李振國和鍾玲玲說:「我熬的這鍋也好了,你們也來嚐嚐,對比看看。」
說著,她給兩人各盛了一勺手工熬煮的八寶粥。
李振國接過碗,細細品味片刻,眉頭微微皺起,對王秀英說:「嫂子,再給我一勺。」
王秀英又給他添了一勺。李振國喝完第二勺,放下碗說道:「感覺還是你熬的更好喝一些一更粘稠,食材也更有嚼勁,而且每種食材本身的香味都保留得更足,不像機器生產的,味道稍微有點勻」了。」
鍾玲玲也跟著點頭:「我也覺得王顧問熬的更好喝,尤其是紅棗和蓮子,吃著味道更足一些。」
李振國立刻追問:「嫂子,那你覺得生產線的配方該咋調整?咱們得把這個口感差距縮小。」
王秀英琢磨了一會,指著剛生產出的罐頭,認真地說:「我覺得問題可能出在食材下鍋的時間上一一有些食材放得太早,熬煮時間太長,就沒了嚼勁,本味也散了。
比如紅豆和紅棗,機器煮出來的就有些太軟了,沒了紅豆的顆粒感和紅棗的清甜。
另外,整體的粘稠度也還差一點,可能是熬煮的火候和時間沒把控好,機器的溫度均勻,但少了手工慢熬的煙火氣」。
「」
她說得格外認真—這是兒子的公司,她自然要盡心幫著把好關。
李振國聽完,轉頭對鍾玲玲說:「小鍾,等這一批生產完,你把其他留守的員工也叫出來,讓大家夥都嚐嚐這兩種八寶粥,多收集點意見。」
「好的,主管。」鍾玲玲應道,立刻轉身去通知其他員工。
很快,忙完手頭工作的工人陸續走到院,開始品嚐手工熬煮和機器生產的兩種八寶粥。
大多數人都覺得王秀英熬的更好喝,也有少數人覺得兩種各有特色—一機器生產的更方便保存,口感也更細膩。
李振國拿著小本子,把大家的意見一條條仔細記錄下來,回頭再篩選有價值的建議。
下午四點多,一輛白色伏爾加轎車緩緩開進廠區。車門打開,李哲和王建軍從車上走下來。
李哲穿著件深藍色的西裝,手拿著個公文包,剛下車就聞到了八寶粥的香味,「二叔,媽,這香味兒老遠就聞著了。」
王秀英看見兒子,臉上立刻露出笑容,又瞧見王建軍,欣喜地問:「建軍,你咋也回來了?不是說要盯著新餐廳的裝修嗎?」
王建軍笑著回答:「姑,這不是有些天沒見您了嘛!今兒個哲子要回廠,我正好搭他的順風車,回來看看您和大夥。」
「你回來得正好,快嚐嚐姑剛熬好的八寶粥。」王秀英拉著王建軍走到桌子旁,指著大鐵鍋和桌上的罐頭說,「這個是姑手工熬的,那個是廠生產線做的你嚐嚐哪個好喝,也給提提意見。
」1
王建軍和李哲分別嚐了兩種八寶粥。
王建軍放下碗,直接說:「姑,我覺得您熬煮的更好喝一些,機器生產的更軟爛一些。」
李哲也點點頭,轉頭對一旁的李振國問:「二叔,工人們品嚐了嗎?他們怎說?」
李正國將手的本子遞過去,「我讓人將工人們的意見都記下了,你瞅瞅。」
李哲接過本子仔細看了看,說道:「大多數工人都覺得機器生產的八寶粥口味稍差一些,咱們還得接著調整啊。」
李振國接著話茬說道:「我剛才跟嫂子合計了幾點—一首先是食材下鍋順序得改,像紅豆蓮子這種耐煮的,可以先放進去煮20分鍾,然後再放紅棗桂圓這些容易煮爛的,最後快出鍋前放糯米,這樣能保留每種食材的口感。
其次是熬煮溫度,機器現在是溫100度,或許可以調整成先高溫煮30分鍾,再低溫慢熬20分鍾」,模擬手工熬煮的文武火」,這樣粘稠度能上來,也能鎖住香味。
另外,還得加一道預泡」工序,現在食材是直接下鍋,下次可以提前用溫水泡2小時,讓食材先吸足水分,煮的時候不容易煮散,也能減少熬煮時間,避免過爛。」
李哲認真聽著,時不時點頭,還補充道:「二叔,我覺得密封前的排氣」步驟,是不是可以延長10秒?剛才嚐的時候,感覺機器罐頭有點悶味」,可能是排氣沒排乾淨,影響了口感。」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格外認真—李哲對八寶粥罐頭寄予厚望,畢竟這是公司拓展國內市場的關鍵新品,要是口味不達標,後續推廣力度再大也沒用。
所以哪怕是細微的口感差異,他們也想盡可能調整到最佳。
另一邊,王建軍對罐頭廠的生產流程有些好奇,王秀英便帶著他在廠區參觀,從食材清洗區走到生產線末端的包裝區,一邊走一邊給他介紹八寶粥的生產細節。
鍾玲玲站在不遠處,看著王建軍的背影,心情格外複雜。
如果她沒猜錯,這個穿著黑色皮夾克的年輕人,應該就是堂姨張玉珍之前給她介紹的相親對象。
當初堂姨提這門親事時,父母卻極力反對—一說王建軍母親拋家棄子去了港島,家風不正,又覺得他是單親家庭長大的,性格可能有缺陷,硬是把婚事推了。
直到今天見到王建軍,又知道他是李總的表哥,鍾玲玲心才泛起悔意。
她偷偷打量著王建軍:中等個子,留著整齊的三七分,穿著黑色皮夾克和牛仔褲,比廠大多穿著工裝的工人要洋氣時尚得多,說話時也透著一股爽快勁兒。
「哎————」鍾玲玲輕輕歎了口氣——說不後悔是假的。
要是當初自己堅持一下,或者父母不那固執,真跟王建軍成了,有李家這層靠山,自己在廠的處境恐怕會不一樣,說不定也能像李紅英那樣,找個更輕鬆的崗位。
可後悔也沒用一一讓她再請堂姨張玉珍去男方家說和,她實在做不出那樣「沒臉沒皮」的事。
「要怪,就怪自己沒那個命吧。」鍾玲玲在心默默想道,轉身又拎著空筐回了車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