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易定幹和陳少昌還在鍵政,陳家誌原本也有參與。
但觀點不同,未免自討沒趣,陳家誌便沒再參與。
而是上樓去找易龍易虎兩兄弟,按照約定,陳家誌給易虎買了台電腦。此刻兩兄弟都在房間玩,不過兩兄弟也才剛接觸電腦,拿著本書邊看邊搗鼓。
陳家誌看了會兒,又回了臥室,拿了本【種子世界】雜誌看了起來。
他對育種確實挺感興趣,這關係到以後的事業發展。
沒過多久,陳家誌就沉浸到了一篇關於黃瓜育種的文章中。
在我國黃瓜育種上,侯峰院士和他的徒弟李家旺兩人改寫了中國黃瓜種植的曆史,讓黃瓜從昂貴的“細菜’變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見菜。
侯峰是山東人,1950年從原京城農業大學園藝係畢業後,就被分配到天津做農業技術員,從此與黃瓜結緣。
先後育成了津研1-7號,在30餘個省市作為主栽品種推廣,實現了中國黃瓜品種的第一次更新換代。黃瓜畝產也由過去的1500公斤,大幅提高到了5000公斤以上。
而在八十年代,又相繼育成了津雜2、3、4號,實現了第二次更新換代。
就在這篇文章,又提到侯峰團隊育成了津春1號黃瓜品種。
最近,侯峰院士所在的黃瓜研究所也被國家科委命名為“黃瓜新品種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對津研和津雜係列,陳家誌都不熟悉。
但對津春,他了解一二,這是國內很優秀的黃瓜品種係列。
然而,和進口的種子一比,就有點不夠看了。
從今年開始的往後十年,國內黃瓜種子也基本由外資種子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
直到2006年,同樣由天津黃瓜研究所育成的津優35號誕生後,才打破了國外品種的壟斷。尤其在西北、西南地區廣泛種植。
前世,南片一組組長李明坤就是津優35號的忠實擁護者,除了他,那幾年蓉城還有很多農民喜歡種津優35。
產量高、抗病蟲害能力強,關鍵價格還親民。
不過,【種子世界】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外資種企的信息。
“哎~”
“歎啥子氣哦!”李秀推門而入,“我一上來就聽你歎氣,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沒有,我看書呢。”陳家誌抬頭道:“現在有很多外國種子公司來國內,國內的種子比不過別人。”李秀在他旁邊坐下來,疑惑道:“有好種子用還不好嗎?”
陳家誌表情微微一滯,“有好種子當然好,隻是價格可能會很貴。”
“有多貴?”
“比黃金還貴。”
“~”李秀明顯不信,陳家誌又說:“洪中去北方了,等他傳消息回來你就知道了。”“真能比黃金還貴呀?”
“我騙你有什用哦。”陳家誌說道:“所以我才想搞種苗,然後再試著自己搞育種。”
“嗯,你可以的。”
“漬,你就這信我?”
“因為你值得信任啊。”李秀笑道:“從你開竅後,有哪一件事沒做成?”
“你就大膽去做吧!”李秀拿著【種子世界】隨意翻了翻,又還給了陳家誌,問道:“7月份菜場應該也賣得很好吧,賺了錢,做些你喜歡的事情,我當然支持!”
7月菜場的情況白天陳家誌才看了,也是靠譜鮮生整合後的第一個月。
略一回憶,他就和李秀說了起來。
“菜場一共賣了405萬元,檔口代銷費約32.25萬,發工資需要56萬,泡沫箱24萬,施了次有機肥49.5萬,其它電費等約25萬,利潤218.25萬元”
李秀笑彎了眉,“看吧,賺得不少吧,配送和檔口應該還有錢吧?”
陳家誌點頭道:“檔口的賬上有60多萬,配送的賬上有25萬,各個部分的錢全部加起來大約有855萬元。”
李秀怔了一下,學以往陳家誌的模樣給比了個大拇指,“厲害!”
她又說:“所以,你想搞育種就大膽地搞嘍,咱們有錢!”
“搞肯定要搞,但一開始膽子也不會那大。”陳家誌悄聲道:“現在國內種子生產銷售還沒對民企外開,我們就小規模搞育苗場和育種。
而且,引進國外種子,育苗場應當能賺錢。”
看了關於侯峰院士和津春黃瓜的文章,陳家誌感觸頗多。
這十年間被外資壟斷的蔬菜種子豈止黃瓜,其它的諸如番茄、蘿卜、甘藍、西蘭花、茄子等等蔬菜都是類似境況。
他還記得前世第一次種“優秀’西蘭花的震撼,人家貴有貴的道理。
李秀聽陳家誌聊了會兒種子,又詢問了下菜工工資,這個月比上個月少了八九萬,但五十幾萬的現金依然不少。
“家誌,以後取錢可都得小心,前幾天我們有兩菜工去城買東西,在路上就被人搶了。”“有這事?”
“有。”李秀表情凝重:“我還去看了那兩人,還好人沒事,我擔心發工資後,又可能出這種事。”“嗯,不是沒可能,你想的很有道理。”
近期的治安狀況一言難盡,陳家誌出門隨時帶槍,但也並不保險。
他記憶中這一年還有幾樁轟動全國的大案,其中有件就在番禺”
具體時間他有印象,但又很模糊,隻知道是在冬天,哪個銀行也記不住。
總之,小心點就對了。
想了想,陳家誌說道:“明天我要財務去趟銀行,看能不能通過銀行發工資。”
李秀訝然道:“還能通過銀行發工資嗎?”
“我也不知道現在有沒有這業務,隻能先去問問。”陳家誌把手的書合上,“走,早點洗漱睡覺吧。”
“你先去。”
“起?”
“你那是想洗澡嗎?不要,你先去,我給你找衣服。”
“行~吧。”
近幾天稍微沒那忙,陳家誌感覺自己精力很旺盛,晚上又是吭哧吭哧的耕田。
次日一早又是神清氣爽的起床,來到陽台上時,正好看到易定於在樓下院子推著自行車準備和陳家芳出門。
陳家誌喊道:“易哥,二姐,這早就出去了嗎?”
易定幹抬頭道:“變天了,可能要下雨,得馬上組織人蓋薄膜,我們先出去了。”
風風火火的就走了。
陳家誌又來到陽台另一方,能看到各個方向都有菜工在往菜場趕。
天空中也是一片昏暗,確實是要下雨的樣子。
他也下了樓,推車出門,就聽彭國真喊道:“家誌,吃了早飯再去。”
“等會兒回來再吃。”
李秀又在樓上喊等她,陳家誌揮了揮手就走了,“你就在家,可能馬上要下雨,別出來了。”菜場每天都有人聽天氣預報,菜工也有許多人買了便攜式收音機,幹活時就放到地聽歌。可以說對天氣的監控做得很到位了,然而,依然不可能麵麵俱到。
因為現在天氣預報的誤差也很大。
等陳家誌到菜場時,一覽無遺的菜場上空早已是烏雲密布,很壓抑。
菜場卻是人聲雷動,兩兩一組的蓋著薄膜。
沒等蓋完,雨點就嘩嘩的打落下來,雨勢很急,夾雜著大風,人群這才找地方躲雨。
等了一會兒後,易定幹和幾個小組長也回了辦公室。
“蓋了多少?”
“有多少菜地被打濕了?”
“排水口確認都打開了沒?”
易定幹確認著每一項工作,等了解了情況後,才略微舒了一口氣,隨即又叉腰看著屋外的雨勢。“像是又有台風登陸了,要是這批也多栽點就好了。”
戚永鋒也摸著下巴,說:“那樣八月份也能來個開門紅?”
陳家誌也在看雨,七八月的雨格外凶猛,眾人隻能湊近了聊天。
“現在這樣也挺好,平時穩定供應總會有遇上價高的時候,有大行情了也不至於缺席。”
“不夠過癮,還是要像7月份那樣才夠過癮。”易定幹沉吟道:“再不搏一搏,以後那樣的機會更少了。”
戚永鋒也說:“就是啊,我們隔壁的東升農場也全部上了小拱棚,還有很多種菜的農戶現在都開始買小拱棚了。”
其餘幾人也紛紛說道,周邊的小拱棚數量在明顯增加。
這也很正常,且不提陳家誌從去年就開始用,合興、東升前兩月來考察過,檢疫局也在給供港基地的小冊子上進行技術宣傳等因素。
國內設施農業的推廣也是從1994年開始,屬於菜籃子工程第二階段的開始,其中就包含有小拱棚。到今年已經一年了,第一批嚐到甜頭的人已經藏不住了。
陳家誌又說:“也不要妄自菲薄,小拱棚的使用也是有要求的,一般的大菜場很可能用不好,像今天這種突發性下雨,隔壁東升農場就不一定蓋好了。”
“我去瞧瞧。”戚永鋒還披著雨衣,拿了把傘就要出門。
“你還真去啊。”
戚永鋒回頭說:“去,他們上個月也用了次,效果還不錯,再看看今天的情況。”
他才出門,李秀又走了進來,手提著從家帶來的早餐。
菜場食堂不提供早飯。
早餐是用盆子裝著的肉臊子麵,一共兩盆,陳家誌和易定幹一人一盆。
李明坤、郭滿倉幾人都看著,就連戚永鋒也掉頭回來。
“誌哥,我也還沒吃早飯呢~”
“我們也都沒吃哈。”
“嘿,這麵還是肉臊子的哦,看著就香。”
李秀也是沒想到幾人都在,略微有些不好意思。
“要不要分你們點?”陳家誌瞥了一眼,把麵端了起來,一陣肉香,抬頭一看,戚永鋒這貨還真有分麵的意思。
“別看了,早上下雨,放假早點回去休息吧。”
易定幹又說:“永鋒,別忘了去隔壁探聽情報。”
“籲~”
噓聲一片,不過眾人也都陸續走了,易定幹又問李秀陳家芳吃了沒,得到回家吃的答案後,便和陳家誌一起在辦公室吃麵,李秀則在沙發上坐著。
“對了,易哥,冷庫有菜吧?”
“有,本來就要打冷,所以都是當天發前一天收的菜,不過今天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收菜。”屋外的雨聲沒有變小的趨勢,陳家誌說:“嗯
易定幹:“你嗯一下就完了?”
“還要我怎樣?”陳家誌抬了下頭,說:“你這安排的挺好的,沒有我發揮的空間。”
“也是,你當老板的人了,是該抓大放小。”易定幹又問:“定了什時候再去雲南和滬市沒?”陳家誌說:“沒有,還有些事需要確定,去滬市也不用太急。”
吃了麵,雨也沒小,戚永鋒也帶回來了隔壁的消息。
如他所料,東升農場小拱棚沒蓋,一個沒蓋,所有的菜都淋著雨。
這就是江心菜場的優勢,由福利待遇鑄就的人員組織優勢。
一有需要,菜工可以24小時待命,除了普通農戶,其它大菜場應該很難有這種組織能力。這場雨九點時才停,下了三個多小時。
上午菜工也都在家休息,不過陳家誌也讓記滿勤,上個月發的工資偏少,有部分原因就是出勤不滿。今年國家實行雙休,然而當下的菜場全都是按天記工,休息就沒錢。
所以工人沒有必要不會休息。
陳家誌考慮薪酬體係還要改動,基本工資按月算,每人每月2天假期,休息日工作也額外算一天工資。工人大食堂每天的午餐也要認真搞好。
另外,李秀也長期在給工人拍照,每人每月都有免費的張數”
在對菜工的福利待遇上,陳家誌基本做到了當下最好。
但也要剔除害群之馬,讓留下的都是本份熟練的核心工人。
這兩年社會上招工都很好招,因此很多菜場都忽視工人的福利和培訓。
江心菜場隻要做好這一點,未來幾年就能早早在工人團隊上形成核心優勢。
種菜雖說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工人的技術水準和責任心也確實能影響出菜的好壞。
趁著早上下雨的這三個小時,陳家誌和李秀、易定幹再次梳理了這方麵的管理。
同時,也讓財務去銀行詢,通過銀行轉賬來給工人發工資。
一問,農業銀行還真有這方麵的業務。
而且,每個月五六十萬工資,涉及到500多人,還是農業類企業。
農業銀行支行表露出了極高的熱情,雙方一拍即合。
陳家誌也想借此完善了公司的工資和財稅管理,但銀行的善意反而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