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藝人突然撐開傘,上麵繪著西湖十景:“這鐵鳥要是能在天上畫出西湖景,就算是真本事。”林薇笑著點頭,當晚就在飛行器上調試出能投射西湖十景的光影係統,雷峰塔、三潭印月依次在夜空顯現,像流動的水墨長卷。
飛行器起飛時,吳浩從舷窗望見采茶女正在茶園揮手,她們的鬥笠組成了巨大的“心”形。林薇的手機跳出條新消息,是福利院小姑娘發來的照片:“吳叔叔,林薇姐姐,我們用龍井茶罐做了飛行器模型,還給它裝了油紙傘翅膀!”照片,小姑娘的模型旁,放著張畫滿西湖和飛行器的紙,上麵寫著:“希望武林的月光也能照亮飛行器的航線。”
當飛行器穿越滇池的平流霧時,吳浩的呼吸突然變得急促。血氧儀顯示85%,而機艙內的製氧係統正發出柔和的藍光這是林薇根據雲南少數民族的火塘原理改良的“火塘氧吧”,能將氧氣濃度穩定在22%。“吳總,”李工的對講機帶著彝族山歌的尾音,“滇池濕地的監測站說,紅嘴鷗群正在幹擾飛行器起降,能不能開發個“鷗群避讓模式’?”吳浩俯瞰著下方的湖麵,成千上萬隻紅嘴鷗在飛行器周圍盤旋,像片流動的雪花。
林薇突然停在西山龍門石窟前,指著天空中飛翔的鷗群:“看它們編隊飛行的軌跡,和彝族的“朵洛荷’舞蹈一模一樣。”她掏出手機打開仿生學數據庫,指尖在屏幕上劃出鷗群的飛行圖譜:“給飛行器的避障算法加入“鷗群語言’,通過翅膀振動頻率判斷意圖。”吳浩注意到,她的工裝上別著枚用孔雀羽毛做的徽章,閃著七彩的光。
深夜的滇池實驗室,吳浩發現林薇趴在雷達顯示器上睡著了,臉頰貼著張鷗群活動圖。圖上,飛行器的航線被標成彩色的羽毛,每個轉彎處都畫著小太陽,旁邊用彝文寫著:“給滇池織張七彩網一一讓飛行器像鷗群一樣懂水性。”他想起白天在海埂大壩,有個賣烤餌塊的大媽指著飛行器說:“這鐵鳥要是能幫我送餌塊,我就給它戴朵山茶花。”
最絢麗的創新發生在大理古城。當吳浩和林薇帶著團隊為白族老人運送藥品時,遇見了紮染作坊的阿月嬸。她的孫子在山外讀書,每年雨季都因山路塌方無法回家。“鐵鳥能不能幫我接孫子回家?”阿月嬸的紮染布在風中飄動,像片流動的洱海。林薇蹲下身,輕輕撫摸布上的蝴蝶圖案:“能,我們還會在機艙放白族的“蝴蝶泉邊’民歌,讓孩子路上不孤單。”
於是,世界上第一架“紮染飛行器”誕生了。機身上繪著白族的蝴蝶圖案,艙內循環播放著白族調。阿月嬸的孫子第一次乘坐時,手緊緊攥著塊紮染方巾,對著舷窗外的蒼山洱海揮舞,方巾上的蝴蝶仿佛要振翅高飛。林薇後來在代碼注釋寫道:“當科技學會像紮染布一樣吸納民族色彩,才算真正讀懂了春城的絢爛。”
離開春城前,吳浩和林薇去了趟官渡古鎮。古街上,彝繡藝人圍著飛行器好奇地打量,林薇教他們用刺繡圖案設計航燈紋理。一個老藝人突然展開繡品,上麵繡著七彩的雲紋:“這鐵鳥要是能在天上繡出雲彩,就算是真本事。”林薇笑著點頭,當晚就在飛行器上調試出能隨彝繡圖案變換的航燈,紅、黃、藍三色在夜空中交織,像流動的七彩經幡。
飛行器起飛時,吳浩從舷窗望見阿月嬸正在紮染作坊前揮手,她的紮染布組成了巨大的“蝴蝶”形。林薇的手機跳出條新消息,是福利院小姑娘發來的視頻:“吳叔叔,林薇姐姐,我們用紮染布做了飛行器模型,還給它裝了孔雀羽毛翅膀!”視頻,小姑娘的模型旁,放著張畫滿滇池和飛行器的紙,上麵寫著:“希望春城的飛花也能被星星燈染成七彩。”
當飛行器降落在呼和塔拉草原時,吳浩的靴子陷入了半尺深的積雪。氣溫計顯示-25°C,而機艙內的加熱係統正發出均勻的嗡鳴一這是林薇根據蒙古族氈房的保暖原理改良的“氈房暖爐”,能將艙內溫度定在20°C。
“吳總,”李工的對講機混著馬頭琴的旋律,“呼倫貝爾的牧民說,飛行器的航燈驚跑了遷徙的黃羊,能不能開發個“草原夜燈’模式?”吳浩望向遠處的草原,雪地上,黃羊群像片流動的黃金,而飛行器的航燈正照亮它們遷徙的路徑。
林薇突然停在敖包前,指著天空中劃過的流星:“看那軌跡,和蒙古族的“呼麥’唱腔一樣悠揚。”她掏出手機打開聲波模擬器,指尖在屏幕上劃出草原的輪廓:“把飛行器的航燈頻率調成馬頭琴的低音,波長設為590nm,像草原的暮色那樣暖。”吳浩注意到,她的工裝上別著枚用馬頭琴琴弦做的徽章,刻著“牧歌飛行”四個字。
深夜的草原實驗室,吳浩發現林薇趴在熱成像儀上睡著了,臉頰貼著張黃羊遷徙圖。圖上,飛行器的航線被標成金色的馬蹄印,每個轉彎處都畫著小敖包,旁邊用蒙文寫著:“給草原織張牧歌網一一讓航燈像馬頭琴一樣懂草原。”他想起白天在牧村,有個套馬的漢子指著飛行器說:“這鐵鳥要是能幫我找走失的羊群,我就給它唱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最動人的改造發生在莫日格勒河畔。當吳浩和林薇帶著團隊為牧民運送過冬物資時,遇見了擠奶的其其格阿媽。她的兒子在邊防哨所服役,每年冬天都因大雪封山無法團聚。“鐵鳥能不能幫我給兒子送奶酪?”其其格阿媽的蒙古袍在風雪中飄動,像片堅韌的牛皮。林薇蹲下身,輕輕握住阿媽的手:“能,我們還會在機艙放兒子最喜歡的《敖包相會》,讓他在哨所也能聽見家鄉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