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雙擊屏幕即可自動滾動
    在15號靶位,一名測試員正在操作無人機。這架翼展不足一米的小家夥通體灰色,機腹下掛著兩枚微型導彈。““蜂鳥-3’察打一體無人機,單兵可攜行,拆解開能放進兩個背包。”高野示意測試員起飛,無人機像片枯葉般掠過頭頂,幾乎聽不到螺旋槳的噪音。

    屏幕上立刻跳出一組數據:飛行噪音62分貝,低於常規直升機的110分貝。當無人機懸停在300米外的模擬裝甲目標上空時,高野突然說:“現在切斷遙控信號。”

    測試員按下按鈕,無人機的指示燈瞬間從綠色變成黃色。考察團的眾人都屏住呼吸,隻見那架小小的機器沒有失控墜落,反而自主調整姿態,繞著目標做了個盤旋。“它在幹什?”汪良工扶了扶眼鏡。“在切換控製節點,”高野調出通信鏈路圖,原本指向指揮中心的紅線,正快速切換到附近的三個中繼塔,“我們用了分布式組網技術,就像草原上的狼,頭狼失聯了,立刻有新的首領接管。剛才的切換過程用了0.7秒,這期間武器係統處於安全鎖閉狀態,防止誤擊。”

    隨著一聲輕微的“咻”聲,無人機發射的微型導彈準確命中靶標,靶心的壓力傳感器瞬間傳來數據:衝擊力230千牛,破甲深度120毫米,剛好能擊穿輕型裝甲車的側裝甲。周院士指著屏幕上的爆炸波形圖:“這彈頭用了定向聚能技術?”

    “是借鑒了我們油田勘探的聚能射孔彈原理,”吳浩接過話頭,“把炸藥的能量集中在一個方向,威力提升40%,重量卻減輕了25%。戰士們背的彈藥基數,從6枚提到了8枚。”

    張副總忽然指著遠處一個移動靶標:“讓它打個運動目標試試。”

    高野對測試員點了點頭,300米外的鐵軌上,一個模擬裝甲運兵車的靶標開始以每秒15米的速度移動。無人機的光電探頭立刻鎖定目標,屏幕上的瞄準框死死咬住靶標的履帶部位。三秒後,第二枚導彈發射,命中點與瞄準點的偏差不到30厘米。

    “這是“預測性跟蹤’算法,”高野調出導彈飛行軌跡,在靶標前方有一段虛線,“不是追著打,是算著打。就像打羽毛球,專業選手不會追球跑,而是提前站到落點位置。這套算法能預測目標未來2秒的運動軌跡,在複雜地形下的命中率比傳統方式提高67%。”

    王總忽然問:“抗幹擾能力怎樣?如果對方用電磁幹擾,這無人機不就成了擺設?”

    “我們做過強電磁環境測試,”高野調出一份報告,上麵記錄著在電磁炮試驗場的測試數據,“在1000伏/米的電磁環境下,無人機的通信丟包率會上升到8%,但導航係統會自動切換到慣性導航+地形匹配模式,精度誤差能控製在5米內。上個月在內蒙古的演習,它在強幹擾下還準確摧毀了三個移動目標。”考察團來到最內側的綜合測試區時,周院士被地麵上那些奇怪的白色標線吸引了。這些標線組成一個個複雜的幾何圖形,像某種現代藝術作品。“這是“電子沙盤’的定位基準,”高野解釋道,“配合衛星和地麵基站,能實時生成厘米級精度的三維戰場模型。等會兒演示單兵導彈時,各位能在屏幕上看到彈頭的飛行軌跡和目標的毀傷過程。”

    說話間,一名測試員扛著一具單兵防空導彈發射器站到發射位上。這具導彈發射器比傳統的“紅纓-6”更纖細,筒身上嵌著塊觸摸屏。““鋒刃-1’便攜式防空導彈,主要對付低空低速目標,比如直升機和巡航導彈。”高野按下啟動按鈕,發射器的尾部立刻彈出幾個傳感器,“它能和我們的預警無人機組網,實現“發射後鎖定’一一戰士隻需要大致對準目標,導彈飛出去後會自己找目標,這在複雜地形下太重要了。”

    隨著一聲轟鳴,導彈拖著橘紅色的尾焰升空,在藍天上劃出一道弧線,準確命中了兩公外的靶機。與普通靶場不同的是,屏幕上不僅顯示著命中瞬間的畫麵,還有一組詳細的毀傷評估數據:戰鬥部破片分布範圍、靶機關鍵部件的損傷程度、甚至模擬了飛行員的生存概率。

    “這是“智能引信’的功勞,”吳浩指著屏幕上的破片分布圖,“它能根據目標類型自動調整引爆時機。打直升機時在旋翼上方10米引爆,打巡航導彈時在正前方3米引爆,殺傷效率比傳統引信提高3倍。”張副總看著屏幕上不斷刷新的數據,忽然感慨道:“以前我們打靶,關心的是中沒中;現在你們打靶,關心的是怎中、為什中、下次怎打得更好。這就是代差啊。”

    周院士蹲在一個數據采集終端前,屏幕上正實時顯示著剛才導彈飛行時的過載曲線。“你們這套係統,不僅能測武器性能,還能練戰術吧?”他抬頭問,鏡片反射著屏幕的藍光。

    “您說對了,”高野調出一個訓練評估報告,“我們能記錄射手的瞄準習慣、呼吸頻率、甚至扣扳機的力度變化。有個邊防連的新兵,總是打不準移動靶,係統分析後發現他習慣在呼氣時扣扳機,而正確的時機應該是吸氣末的停頓瞬間。糾正後,他的成績提高了40%。”

    王總拿起一個模擬手雷的訓練彈,彈體上布滿了傳感器:“這些訓練器材的成本不低吧?全軍推廣受得了嗎?”

    “初期投入是高些,但全壽命成本反而低了。”吳浩給王總算了筆賬,“傳統實彈訓練,一顆手榴彈的成本是80元,打一次就沒了;我們的智能訓練彈能重複使用500次,每次的耗材成本不到2元,還能收集數據。西疆軍區的一個團用了半年,訓練成本降了62%,成績卻提高了28%。”

    考察團在靶場的最後一站,是數據分析中心。這的屏幕上不再是實時的射擊畫麵,而是各種圖表和曲線。高野調出一組對比數據:“這是“淩雲-1’步槍在不同海拔的測試結果,在海拔5000米時,初速會下降7%,我們的彈道算法已經做了補償。”
章節報錯
推薦閱讀

本站隻收錄已完結小說,所有小說由網友上傳,如有侵犯版權,請來站內短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處理。

可樂小說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