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分城:鐵爐堡
「建立分城。」蘇奈法沒有任何遲疑,就做出了決議。
放在一兩個月前,「在凜冬之錘設立分城」這件事,對蘇奈法與整個臻冰部族而言,都像是一道無解的難題。
從菲尼克斯到凜冬之錘的駐地,縱橫千的冰原上並不存在任何一條規整的道路。
更關鍵的是,兩地之間沒有任何快速通訊手段。
若凜冬之錘遭遇突發狀況,諸如工匠叛亂工坊出現問題食物短缺等情況。
消息傳到菲尼克斯主城至少需要五天,等主城派出支援,黃花菜都涼了。
偏偏凜冬之錘的核心價值:地脈火渠與鍛造工坊,又是「動不了」的根基。
這就意味著,臻冰部族若想消化「打下凜冬之錘」的勝利果實,隻能在原地設立分城;
可若沒有有效的管控手段,分城很可能成為獨立王國,不僅無法為菲尼克斯提供鍛造支持,還可能成為新的隱患。
畢竟凜冬之錘的族人對臻冰仍有芥蒂,一旦主城管控不力,異心很容易死灰複燃。
但現在情況不一樣。
在高德的牽線下,菲尼克斯已經建立起了乙太網。
隻需要在凜冬之錘這邊同樣拉上「網線」,就能做到兩地消息無延遲傳達,再往凜冬之錘這邊派遣一定數量的可信任的臻冰法師,通過乙太網進行遠程遙控指揮,就可無痛接管凜冬之錘,無需等消息往返浪費時間。
這就是通訊的意義,它可以打破地理阻隔。
也就是說,其實現在的菲尼克斯完全具備了建立分城的條件。
以往需要大量人力駐守才能解決的問題,如今隻需一套乙太網係統加少量可信任的派駐法師,就能輕鬆解決。
當然,交通問題還是存在的,不過在通訊問題已經解決的情況下,這並不是不能克服的問題。
事實上,蘇奈法的決議,也正是艾莎心中所中意的解決辦法:凜冬之錘的工坊紮根於地脈火渠,工坊無法遷移,在此設立分城已成必然。
不過如何讓這片曾屬於「敵人」的土地,真正融入臻冰部族,避免凜冬之錘的族人再起異心,也是一個大難題。
幸好,在這方麵,艾莎算是駕輕就熟。
她早已理出了一個大致思路用來逐步消解凜冬之錘族人的抵觸情緒,讓此處分城成為菲尼克斯穩固的「鍛造之城」與「工業之城」。
蘇奈法與艾莎巡視完鍛造工坊,就回到帳篷當中,連夜敲定了接下來的分城建立計劃。
首先是改名。
在此處建立分城之後,原先「凜冬之錘」的名字肯定是不能繼續沿用了。
凜冬之錘這四個字,是原部族的精神圖騰。
隻要還在使用,凜冬之錘的族人就會下意識記得自己曾是凜冬人,而非菲尼克斯之人。
名字是身份的第一重印記。
事實上,這也是高德一直在做的事。
他一直在用無聲息的方式,摒棄臻冰舊部的名頭,改用菲尼克斯居民,為的就是打破部族隔閣。
在凜冬之錘,就更是如此了。
必須要改名,以此消除凜冬之錘族人身上凜冬之錘的印記。
不過具體要改為什名字,艾莎與蘇奈法達成一致,準備交由高德來定奪。
解決了名字的精神印記後,接下來便是更為實際與直接的物質綁定。
通過掌控分城的生存資源,讓分城徹底依賴菲尼克斯,從根本上斷絕獨立的可能。
方法很簡單,核心就是六個字:「斷其源控其流」。
斷其源是指,收繳凜冬之錘原有的所有食物獲取渠道,全部交由菲尼克斯人手接手掌控。
控其流則是之後分城所有的糧食都將由菲尼克斯進行按月供應。
這雖然會增加不少運輸成本,但卻是必要的管控手段,北境人最看重的就是食物,隻要掌控了食物,就掌控了生存底線,就斷絕了反叛可能而凜冬之錘的收編過程中,人員調控將會是平衡分城功能與安全風險的重中之重。
若讓凜冬之錘的族人全員留守在原駐地,臻冰則需要派遣大量法師與管理人員入駐才能監管一切,壓製潛在異心。
這既消耗資源又易激化矛盾。
可若強行將凜冬之錘大半族人遷移至主城菲尼克斯,不僅會破壞分城鍛造體係,還會引發「被迫背井離鄉」的抵觸情緒。
為此,艾莎圍繞「鍛造需求」「人員屬性」「融合進度」三個維度,進一步細化出「分類留遷」與「梯度融合」的方案。
所謂分類留遷,其實就是讓「關鍵工匠留」「非核心人員遷」,保障分城運轉且分散風險。
凜冬之錘的核心價值在於鍛造體係,人員調控需要服務於「鍛造功能」保留,避免因人員流動導致工坊停擺。
為此,對於凜冬之錘的族人按照對鍛造體係的必要性分為兩類,差異化製定留遷策略。
包括煉金工匠學徒以及輔助工坊工匠等人員在內,他們是凜冬之錘鍛造體係的核心但凡離開,分城的工坊將陷入癱瘓,且他們的技能與凜冬之錘的工坊鍛造設施深度綁定。
在這邊,他們是人才,一旦遷移至菲尼克斯,就無法發揮自身價值。
所以,這些人員必須是全員留守分城,綁定分城功能。
但也正因為這些人是分城的核心人員,又都是凜冬之錘出身,如果不做出一定手段製衡,難免出現抱團,陰奉陽違之事。
所以艾莎這邊的思路也相當簡單粗暴,一個是這些核心人員的家庭成員,特別是未成年的子嗣,都需要遷移到菲尼克斯。
不過說法會好聽許多一一搬遷到菲尼克斯接受義務教育。
這是菲尼克斯的基本政策,所有適齡兒童都必須進入學校接受教育。
從這點看這個舉動屬於落實菲尼克斯的教育政策,任何人都挑不出半點毛病。
而且讓工匠們的孩子從小接受菲尼克斯文化教育,也是一種柔性製衡。
同時,從菲尼克斯這邊選出一定數量,對於鍛造感興趣的人員,進入分城工坊,跟著凜冬之錘的工匠學習鍛造技藝。
當然,他們除了是學習者,同時也將是監督者。
另一類不直接參與鍛造的非核心群體,則是采取三留七遷。
即三成人員留守分城,跟菲尼克斯之後即將派來的管理人員混編。
負責分城日常運轉與工坊輔助工作,避免因人員過度遷移導致分城功能斷層,又能在日常互動中消除隔閣。
七成的非核心人員,分批遷移至菲尼克斯主城,避免一次性遷移引發混亂。
他們是人員調控的主要流動群體。
遷移前,主城會提前根據其技能匹配崗位。
而且人員調控並非一而就,而是需要按「初期中期後期」三階段逐步推進,避免一步到位引發反彈。
這一思路源自高德出兵前的特意叮囑一一他已經提早預料到了這種情況的出現。
首先是初期,即前三個月,要進行剛性管控,通過物理隔離快速穩定局麵。
分城與主城之間的人員往來將通過「通行憑證」進行管理。
凜冬之錘留守的族人離開分城需經審批,避免核心工匠私自離開或非核心人員無序流動;
主城派遣至分城的人員,需集中居住在「臻冰駐區分區」,與凜冬族人的居住區保持一定距離,減少初期摩擦。
核心工匠與臻冰學徒輔助人員的協作需嚴格按「崗位職責」執行。
每日工作內容與材料使用需記錄在案,由臻冰派駐法師審核,確保鍛造過程透明可控;
遷移至主城的人員需在「過渡安置區」完成培訓與崗位適應,考核合格後才能進入主城核心區域工作。
中期階段,則是可以進行柔性互動與利益綁定,逐步消除隔閣。
到了後期階段,至少是半年之後,分城與主城之間的「通行憑證」製度取消。
族人可根據工作需求與個人意願自由往來。
臻冰駐區分區與凜冬族人居住區的物理隔離拆除,兩地人員可混居居住共同參與分城建設。
核心工匠若想前往主城傳授技藝,可申請「跨城任教」。
遷移至主城的族人若想返回分城,也可申請回到分城工坊工作,無需額外審批。
此時,人員流動已不再是管控需求,而是個人發展選擇。
凜冬之錘族人將從被動接受融合轉變為主動參與融合。
菲尼克斯,市政廳。
一道銀白色的身影掠過中央廣場上空,精準地落在高德辦公室的窗台上,發出一聲短促的鳴叫,在提醒高德。
高德放下手中的羽毛筆,起身走到窗邊,取下綁在它腳上的信紙。
上麵寫著來自凜冬之錘前線的戰報凜冬之錘的情況匯總以及蘇奈法與艾莎敲定的分城建立計劃。
一乙太網還未在凜冬之錘那邊搭建,所以目前還隻能通過蘇奈法的魔法獵鷹蒼狼進行傳訊。
「婭爾娜已伏誅,屍體以臻冰封存;凜冬之錘族人無抵抗,大長老喬蘭率族歸降.....工坊與地火渠完好,核心工匠全員願留·
戰報與情況匯總都與高德預想的大差不差。
畢竟實力差距擺在這,還是由蘇奈法親自帶隊,能出意外才是稀奇事。
唯一讓高德沒想到的是,「凜冬之錘」的大長老喬蘭會這識時務,在蘇奈法斬殺婭爾娜之後,果斷選擇了投降。
這倒是省了一些麻煩,使得這一次出征,達成了真正的無傷。
所以,怪不得都說「發展才是硬道理」。
若是高德選擇先統一再發展,在成為臻冰之王後,就指揮著臻冰法師南征北戰,統一北境。
單單出兵凜冬之錘這一事,放在中,少說也得二十章節起步:
徵兵備戰糧草籌集,到行軍途中的波折與凜冬之錘的數次交鋒,再到決戰時的險象環生,最後才是慘勝後的收編.....
另外收編麵臨的難題更是一個都解決不了:沒有乙太網與充足的糧食,根本做不到建立與掌控分城。
而如今經過兩年的發展,強盛的菲尼克斯再兵發曾經與自己齊名的凜冬之錘,直接就是一個平推,連一場像樣的硬仗都沒有,乏善可陳。
至於兩人敲定的分城建立計劃,在高德看來也是相當周全。
每一步都考慮到了北境的特殊性與凜冬之錘的部族屬性,基本沒有什可以改進的地方了。
畢竟在這一塊領域,其實蘇奈法與艾莎才是專業的。
一個熟悉北境部族的生存邏輯,一個擅長統籌管理與細節把控,他反而是個門外漢。
頂多說是憑藉前世的見識,能提供一些兩人一時想不到的思路。
但要將思路完善,因地製宜地進行落地,還是得靠她們兩人自身的才能。
整個收編凜冬之錘的過程順風順水,到最後落在高德手上真正要做的事情,竟然隻剩下一個給分城定名之事。
這種「甩手掌櫃」的感覺,讓他忍不住輕笑出聲。
分城的名字。
高德略一沉思,很快就有了主意,伸手拿過一張羊皮紙,執筆寫下了回覆:
鐵爐堡。
既是為了在難以回去的情況下,給這個世界增添一點自己熟悉的事物,也是寄托他對於這座分城的厚望。
畢竟在前世,鐵爐堡就是工業城邦的標杆。
高德希望,這個世界的鐵爐堡也同樣如此,成為北境乃至諾蘭大陸的標杆工業城市。
送走蒼嵐,又掃了眼桌上的人口遷移計劃,高德忽然意識到一點:
北境看似落後,卻藏著一個天然的「城市化紅利」。
這沒有農耕文明的束縛,沒有自耕農對土地的執念,城市化進程幾乎沒有阻力。
農耕社會,城市化最難的就是土地解綁。
農民祖祖輩輩依賴土地生存,哪怕城市有更好的機會,也不願輕易離開。
可北境不一樣,這天寒地凍,根本不適合耕種,北境人從一開始就靠打獵采集
鍛造為生,過著遊牧生活,沒有土地是根的觀念。
這意味著,菲尼克斯推動城市化時,無需像前世那樣「廢除井田製」「土地改革」。
無需麵對農民的抵觸與反抗。
隻需提供穩定的工作充足的糧食安全的住所,北境人就會主動向城市聚集。
「統一之後,北境的發展速度會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快。」高德忍不住感歎。
北境人本身就過著「逐資源而居」的生活,隻要城市能提供穩定的生活,他們自然會「用腳投票」,主動融入城市。
更關鍵的是,北境的「無農業」特性,讓菲尼克斯從一開始就能按「工業化標準」建設農場,而無需改造傳統農業。
高德當初籌建農場時,就沒有走「小農經濟」的老路,而是直接引入「規模化種植」
理念。
這同樣也是城市化的重要支柱,而城市化,正是工業化的基礎。
工業化,則是能引發城市的快速發展躍遷。
兩者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