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穿越哀牢山的路不會就是常說的茶馬古道吧?”王向東點頭問道。
“沒錯,這條就是貫穿哀牢山的茶馬古道,它聯通了滇省東北和西南的交通,是古代西南地區最重要的商貿要道。”曲比阿烏點頭應道。
所謂的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我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商貿通道,是咱們西南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期間最為興盛,在小鬼子截斷了西南地區公路交通後,陸上物資運輸主要就是靠馬幫通過茶馬古道運送的。
古代進行這種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就是通過茶馬古道應運而生的,進行著雪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的商貿往來,當時的茶馬古道主要有四條:第一條是陝甘茶馬古道,是內地茶葉西行並換回馬匹的主道。第二條是陝康滇茶馬古道(瞠古道),主要是陝西人開辟,李潤之的隴西李家就是那時候來到了滇省,並在哀牢山地區紮根下來的。
第三條是川藏茶馬古道,第四條是滇藏茶馬古道,這兩條是最艱險的,需要跨越橫斷山脈,從滇省的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大理和麗江地區、川省的香格拉進入雪區直達LS,最遠還翻越喜馬拉雅山脈到達阿三國,是古代咱們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滇省的思茅、普洱地區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有著悠久的曆史,同時也是普洱茶的發源地。
“那咱們這次也要走茶馬古道嗎?”王向東問道。
“咱們先開車到岩旺,可以去看看茶馬古道,然後再選擇是否要繞行,這個還得王隊長你們做決定的。”曲比阿烏應道。
“隊長,我們應該先到李潤之的住所看看,他的莊園就在岩旺那邊,看能不能從他家找到些線索。”黃士鵬舉手提議道。
“行,我也有這個想法,那咱們準備出發吧。”王向東點頭應道。
正好後勤處的領導把卡車開來了,車鬥上給堆了好多的裝備和物資,王向東讓隊員們清點核對後給簽了字,然後就直接開車離開了。
出了昆市後就是山路,滇省是個山區地形,在這大家才體會到什是山路十八彎,沒有多年的駕駛經驗是不敢在這種山路開車的。
到了天黑才來到新平縣城,曲比阿烏直接把卡車開到當地駐軍營地,有著軍區總部的介紹信,王向東一行順利的進入。
一下卡車,隊員們都揉著腰和屁股,這一路顛簸確實腰酸屁股麻啊,新加入的卓亦凡受不了了,跑到一旁蹲下嘔吐。
“就這體質還加入咱們,九局找不到人了嗎?”張勇看到了就嘀咕一句。
“別多嘴,興許是水土不服。”郭正盛馬上拍了他一下。
“卓亦凡,你沒事吧?”王向東走過去問道。
“隊長,我沒事,吐完就好多了。”卓亦凡連忙應道,他也感覺到不好意思了。
趕來的營地首長熱情的接待了他們,還請他們吃了過橋米線,還加了火腿肉片,味道很不錯,這都是滇南的特色美食。
“咱們營地條件簡陋,王隊長,你們隻能睡通鋪了,還請克服一下啊。”
“首長客氣了,過了今晚我們就得睡在山了,肯定比不上這,要是可能的話還想跑回來住您這啊,哈哈。”
“行,咱們這隨時歡迎你們來的。”
一夜無語,淩晨的軍號響起,王向東他們也都趕緊起床,如同條件反射一般,大部分人都迅速的整理好行裝,洗漱後在營房外頭列隊待命了。
當然王向東現在可不會帶著隊員們跟戰士們一樣去跑操了,得抓緊時間趕路,先去食堂吃了早飯,然後就開車出發了,
“王隊長,前麵就是元江,它跟南邊的墨江被哀牢山分隔開來,好多支流都是從哀牢山上下來的,所以山溝壑縱橫、溶洞暗河密布,穿行難度很大。”曲比阿烏指著前方的一條大河說道。
“如果進入哀牢山沒有道路的話,是不是可以考慮從那些支流深入進去啊?”王向東想了想後問道。“理論上是可以,但要逆流而上,而且落差又大,枯水期時可能可以嚐試,但現在肯定不行。”曲比阿烏搖頭應道。
卡車過了石橋後就進入了哀牢山的山腳下,然後又是盤山公路,從新平到岩旺的直線距離估計隻有二、三十公,但望山跑死馬,卡車足足開了三個小時才到達鎮上。
岩旺鎮麵積挺大的,這是一個山間盆地,四周的房屋眾多,大多是兩層的木構房,屋頂是青瓦,大多數人家的房屋旁邊還搭有馬棚,可以看到有不少的騾馬。
“那是馬嗎?看起來很矮小啊。”王向東見過草原上的駿馬,這隻能叫矮腳馬了。
“那是騾馬,是馬和驢雜交出來的品種,看起來矮小,但它的負重能力和耐力都比馬和驢強,是馬幫最好的運輸工具。”曲比阿烏介紹道。
“馬幫?現在還有馬幫?”王向東疑惑道。
“有啊,雖然現在公路運輸發展起來了,但想要開通橫穿哀牢山的公路難度太大,從這去往普洱還是要走茶馬古道,那就必須依靠馬幫,所以咱們還能看到有很多的騾馬。”曲比阿烏點頭說道。所謂馬幫就是按照一定方式組織起來的一群趕馬人及其騾馬隊的稱呼。
馬幫的規模一般也就三、四十人,通過運送當地的物產如茶葉、食鹽、粉條和紅糖等,到其他地方購買或者交換其他的物產帶回來,從中賺取微薄的利潤和運費。
馬幫之所以能曆經千年還存在,是因為他們信守諾言、堅忍不拔、團結協作,更是通過他們的遠途運輸,促進了咱們國家各地之間的經濟、文化和風俗習慣的認識與交流,通過沿途的衣食住行與人員交往、生意交流,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馬幫文化。